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脱位于我国西藏东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闭塞的交通因素,使得野生草莓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西藏野生草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的研究对草莓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草莓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藏墨脱地区不同海拔生长的野生草莓为供试材料,利用AFLP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的研究。为西藏草莓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 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0对AFLP引物对70份草莓材料进行扩增,共筛选出374个位点,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为58.8%;遗传分化指数(Gst)平均值为0.75;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1;群体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平均值为1.756;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值为1.39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309;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0.289;AFLP技术测得的草莓自然群体的多态性水平、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转移的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说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是草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来源。UPGMA法、主成分分析法及贝叶斯分析法结果均显示,海拔高度一致的材料亲缘关系较近,分类结果与草莓种质资源的地理海拔高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0对SSR引物共得到189个位点,多态性位点的百分比为88.89%;观测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平均值分别为1.587和1.36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212;Shannon多态性信息(I)平均值为0.315;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54;基因流(Nm)为0.914;SSR技术测得的整个草莓群体的多态性水平、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AFLP分析结果相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是草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来源。聚类结果与AFLP结果稍有差异。SSR结果显示,部分材料按照海拔高度进行聚类,但大部分材料没有依海拔聚类。因此,草莓种质资源分布的海拔高度与遗传关系的相关性不明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