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665-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为研究对象,力图从疾病史的角度揭示伦敦大瘟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对传染病的处理。本文属于疾病史研究领域,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还借鉴医学、生理学的相关理论。1665-1666年伦敦大瘟疫对当时的社会危害极大,不仅造成人口大量的丧失,并且造成了经济萧条、社会不安。鼠疫的爆发,一方面有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原因;另一方面与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大量人口密集,环境承载力超负荷,脏乱臭的环境和水质的污染等。伦敦市民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沿用并改进前人的防疫经验:在医学界,17世纪的医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有了新的发现,然而在应对鼠疫时,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没有其他医学方法来实施,隔离措施成为预防鼠疫的主要手段。对鼠疫危害的认识促使政府加强对鼠疫的防治工作,伦敦市政当局积极应对并采取相应的政策,通过制订法令法规,包括隔离法令、市长法令等,主要是将患病的人隔离。这样的防疫原则是积极有效的,与现代的预防原则是一致的。防疫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民众对其颇有反感,一直争议不断。主动执行防疫政策的民众不多,随着疫情的恶化,实施难度不断地加大。然而当政者仍通过关闭剧院、整顿丧葬、建立隔离医院等逐步实行了防疫政策,积极主动的防治鼠疫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对伦敦大瘟疫的消失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是伦敦大火的作用,还有居住环境改善的看法,不少人认为人为的措施对鼠疫是没有效用的。通过对伦敦市政当局的防疫政策以及执行的分析来看,以隔离为主要手段的预防措施对防治鼠疫的蔓延具有重要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对防治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