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反应: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兴论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orl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在艺术创化生成和艺术品评欣赏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作为情感的唤起与激发,其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即客观物像信息的刺激和主体的反应。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客观物像的刺激是主体情感生发的信息源,其刺激必须有主体相应的反应,而反应又是在主体已有的格局之中进行的,主体又对刺激信息进行顺应同化和调节。在刺激与反应这种相互关系中,主体注重情感的生成和兴发,通过情感的兴发,感悟宇宙人生的存在,感悟生命律动的意蕴,体验生命意识的韵味。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现当代理论研究视域的感兴研究情况;第二章主要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方法,分析物心之间的刺激与反应以及感兴的生成;第三章重点从艺术生成视角分析感兴生成;第四章侧重从理论研究视域来分析论述感兴的美学研究;第五章从中西视域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将感兴与灵感说、审美直觉说等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感兴特有的生命体验本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感兴的分析,以探索感兴活动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地探求主体在感兴活动中的生命感悟。
其他文献
张九成是跨越两宋的理学家,有“渡江大儒”的称号。《中庸说》作于张九成被贬南安十四年(1143年-1156年)期间,已经处于张九成生命的中后期。《中庸说》虽有一卷本和六卷本之分,但
从追本溯源的角度,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先秦儒家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孔子、子思、孟子和荀子这些思想家们中庸思想的理论特色,揭示出其本质区别在于对“何为中”这一问题的不
佛教流传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在不断的历史传承中发展和沉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的悲智思想所提倡的四摄六
阿伦特认为,显现在人类面前的任何事物都属于现象(appearance)世界,都属于现象性。不同于笛卡尔的“我思”哲学——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在我思中,也不同于康德对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
在近代实验科学背景下的启蒙运动使科学技术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宗教的束缚,从而得以如鱼得水般地迅猛发展。然而,这个时代所提倡的理性主义更多地偏爱和侧重于工具--目的理性。古
为进一步阐述宗教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论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对宗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析。文章共包括文献综述、绪论、正文及结论四个部分。   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