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电影在很多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已是一种成熟的类型电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青春电影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内地青春电影依靠市场的推动、青年导演的崛起以及年轻观众的增多,票房一路飘红,成为电影市场不可缺少的类型。更发展为一种受到学界瞩目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讨论和研究。以21世纪的内地青春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文本分析21世纪内地青春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21世纪内地青春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影像风格以及和其他元素杂糅的多元化创新发展方面传达了其文本的艺术价值。另外,观众通过观看青春电影得到了情感补偿和精神慰藉,缓解了身份焦虑。并通过青春电影的社交功能构建了自己的社会认同圈层,减轻了自我认同混乱的现象。青春电影的文化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语境的变迁,消费文化兴起收编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并将自身强大的娱乐因子注入其中。承载青年亚文化的青春电影也从残酷青春走向了消费青春,娱乐化审美占据主导。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粉丝群体的崛起,网络社区逐步成为聚焦话语的舆论场。文化价值的决策主体和评价标准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观众话语权增强,网众自娱的局面形成,占领了由原来专业影评人掌控的严肃艺术评论的高地。但随着青春电影数量急剧增加,在电影市场上愈发枝繁叶茂之时,却出现了口碑和票房相悖的价值驳逆现象,严重阻碍了青春电影的进一步发展。究其根本则是近年来的青春电影大多出现了文化价值偏离的现象。过度的零散化叙事导致了逻辑混乱;避世入梦的创作手法招致精神失落;消解历史让电影缺乏深度;只追求利润忽视影片道德底线。这些文化价值的偏离现象无论对青春电影的创作或对整个电影产业和生态圈的健康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值得反思。更应在反思之后寻求积极把偏离引向正轨的路径,而这需要电影生产者、电影批评界、电影观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青春这一永恒的主题才能一直有品质的活在观众的视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