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度指标一直都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对城市形态控制的关键方法之一,其对建成环境、建筑的形态影响尤其显著。在形态研究中,密度指标也常被作为了解城市空间产生与变化的工具。尽管城市设计的密度量化方法已经层出不穷,但国内对于大学校园密度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大学校园是按照办学规模和类型套用普通高校面积指标,得出各项建设指标,结合校方需求规划设计而成,并服从国家或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总体利用布局。至今,大学校园建设正处于扩建、新建、搬迁并存的高强度新陈代谢中,许多早期的规划弊端正引起老校区扩建困难、形态混乱、空间品质不佳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可归结于指标的不严谨制定。在国家土地集约政策与地方指标规范的相继出台下,新时期的大学校园规划正吸取以往经验,不仅对校园的空间品质、人均面积、容积率提出更高的指标要求,而且其发展战略也日趋与城市形态紧密相连。然而,当前的校园规划虽然有相当成熟的理论支撑并获得不断创新,但其规划策略和方法大多是宏观、定性判断层面,很少着眼于定量分析或密度指标分析,大学校园形态的研究更是如此。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形态,新时期的新、老校区都必须采取相应的密度策略以获得可持续增长和可预防收缩的形态效果,并为规划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弹性空间和空间需求预测,因此《普通高等院校面积指标》难以成为高校规划的绝对教条和约束。尽管密度指标可以提供精确的统计数据,但现有描述建筑体量与土地的密度指标多样且标准不一,况且单一的数据也无法完整传达实质的形态和规划的意图。因此,为使得大学校园形态和发展意向有更精确的描述、校园形态设计有更可持续的方法,本研究试图探讨现有密度指标体系对于描述校园形态的影响,借助Spacemate矩阵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基于指标体系的校园形态设计策略。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国内外校园形态和指标研究现状的综述,界定了指标体系与校园形态的概念并建立起两者相互关联的研究脉络;第二章对大学校我国大学校园建设指标进行宏观分析和各项指标分析,提出高校正由“形”向“量”转变;第三章提出了大学校园的分级指标体系,基于其二元相关性的理解提出Spacemate矩阵分析大学校园形态的方法;第四章通过Spaccemate矩阵分析四个实际案例并提出优化方案,在指标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新特征;第五章作是形态策略的阐述,对上述章节的量化研究提供定性层面的补充,以增强研究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