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应当充分利用劳动力获得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传统上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地域距离等因素的限制。劳动力的“错位”配置不仅体现在产业之间,同时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矛盾。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不断深入,同样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随着国家政策的放松、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进,降低了劳动力流动的困难。改革开发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差异,区域经济出现了标准的二元结构。现代部门为主的地区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断涌入发达经济地区。而在这期间,劳动力流动是否对区域间经济收敛存在影响以及存在怎样的影响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问题。有的研究表明存在着收敛作用,而有的研究则表明存在着发散作用,学术界有关劳动力流动对经济收敛的的影响尚未形成明确的结论。劳动力流动虽然降低了劳动力流入区域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劳动力流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劳动力净流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劳动力的流出虽然缓解了该区域的就业压力,但是降低了当地的消费水平。所以该文针对劳动力流动对于各区域间的经济收敛的影响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首先,本文阐述劳动力流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相关理论,作为进一步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机理,以说明劳动力流动原因的多样性,并指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收敛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有关经济收敛理论,不仅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申的β收敛,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内生增长模型中对于经济进步的内生性研究,指出创新成本的降低造成了主体之间的经济收敛。其次,本文利用指数测量地区之间经济收敛,其中包括:Theil指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方法。利用不同的测算指标得到相同的实证结果,2004年之后我国省际经济间出现。收敛。再次,引入空间面板模型概念,以省际劳动力流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0年到2013年的数据,将劳动力流动、人均资本存量和城乡收入分配结构作为模型变量,利用条件p收敛模型,对省际间经济是否存在条件β收敛进行分析。利用Moran’s I检验,验证其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根据LM检验判断空间面板模型的具体形式。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对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了我国省域经济存在条件β收敛的结论。研究显示在考虑劳动力流动变量情况下,除中部地区以外,各区域内的条件β收敛速度均放缓,劳动力的流动对区域经济起着收敛作用。资本投入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稳定,除了东部地区以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完成对城乡收入公平分配的调整。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保障体系、建立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登记制度或定期抽查制度和调整产业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