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变迁与重构研究——以卢湾区为例(1992—2006)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guwenshur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住房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下,上海中心城区的居住空间经历了巨大变革。卢湾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居住空间伴随城市发展,在各个阶段都表现出了特定的居住空间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居住空间的变迁与重构现象更加明显,是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变迁的一个缩影。 论文总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确立了论文研究的对象和区域,设计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部分:对20世纪90年代前卢湾区居住空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从住宅特征和居民特征两个方面的变化,探索了1992-1999年及2000-2006年两个阶段卢湾区居住空间变迁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居住空间的扩张与优化、居住空间的“区域-等级”分异及居民社会结构重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卢湾区1992年以来居住空间重构的特征。 第四部分:在分析卢湾区居住空间变迁与重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对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变迁动力机制的主导力、拉动力和基础力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由此总结出了动力机制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五部分:通过对卢湾区居住空间变迁规律的摸索,从居住空间的扩张、优化、分异及居民结构四个方面,初步预测了卢湾区居住空间的演变趋势。 第六部分:论文从制度背景、动力因子、行为主体、空间表现及居民特征五个方面总结了卢湾区居住空间变迁与重构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规律,并剖析了居住空间变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其中,第二、三、四部分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论文第二部分不仅从宏观层面概括了卢湾区居住空间的变迁过程,还通过案例地块的实证研究,从更为微观的角度解析了卢湾区居住空间的变迁。论文第三部分通过卢湾区土地利用对照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图、居住空间结构变迁图及居住空间的区域分异图等一系列专题图,反映了1992年以来卢湾区居住空间动态的重构特征,并进一步对其静态特征进行了提炼。论文在第四部分中提出了居住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是由政府主导力、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的拉动力及房产开发和居民自主择房的基础力共同组成,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其他文献
盐沼湿地因其在长江口乃至周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而被广泛关注,但对于维系本区域湿地生态系统运转的食物网结构的相关信息仍很有限。本研究通过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
江泽民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辟论断,是我们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是新时
本文根据采自阿勒泰西部地区5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的树轮年表。通过对比阿勒泰西部5个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的多项年表特征参数,发现沙勒哈年表包含的气候信息较
长江三峡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阶梯边缘地带,岩溶地貌十分发育,但对其研究不够。重庆市武隆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乌江下游,碳酸盐地层广泛出露,属典型的亚热带峡谷喀斯特地貌。武
为了科学、合理、有效地评价和管理农用地,为农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农用地评价基本原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特尔菲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本文首先论述了格网GIS及生态安全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草原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的相关内容,并以甘肃牧区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整个研究过程评价指标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一则于决策真正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无论其几十字还是近百字,其蕴意应十分博大。因此,党政信息看着是小文章,但却须大手笔。第一,目光要敏锐。敏锐,即目光尖锐,思维敏捷独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不均衡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逐渐放宽,使得人口迁移成为我国“新常态”之一。2016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中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园这一载体,实现技术创新有效而快速的扩散,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论文在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