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亚湾位于中国南海北部陆架区,有着丰富的亚热带物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生态价值。近年来大亚湾出现一些生态问题:渔业资源的衰退、优势种替换、优势种小型化和低质化、密度降低、富营养化等。为了彻底了解大亚湾生态目前状况,在2015年对该区域进行了环境和渔业资源调查采样,经过分析后于2018年选取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作为进一步了解大亚湾渔业资源的物种,同时根据黑鲷生长、死亡系数、繁殖特征以及现有的资源状况对今后的渔业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亚湾生水温、透明度、悬浮物、溶解氧和营养盐分布均呈季节性与区域性变化。叶绿素a的浓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而初级生产力则是春季最大,冬季最低,说明初级生产力除了受叶绿素a影响外,还与海水的理化因子有关。硅藻门的种类全年都具有很高数量,甲藻门种类数量比硅藻门略低,蓝藻门、黄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均出现次数较少,占比则无太大差异。在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中,脊索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种类最多,通过定量和定性发现,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较多。大型底栖动物与以往相比整体有衰退迹象。(2)渔获种类组成主要以鱼类为主,蟹类次之,说明大亚湾主要渔业经济来源于鱼类。大亚湾海域夏季游泳生物群落稳定性相对较高,春季和冬季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弱。春、夏季渔获的游泳生物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秋、冬季调查海域游泳生物个体相对较大。(3)大亚湾黑鲷的体长分布随着月份的递增,优势体长组的长度也逐渐增加。黑鲷的体长与体质量呈正相关,且符合幂指数关系,认为黑鲷是一种匀速生长的鱼类。肥满度全年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整体的营养水平尚可。(4)对黑鲷的生长参数和生长方程研究后发现,黑鲷是一种生长缓慢,长寿且具有极大生长潜能的鱼类,其自然死亡率较高,所以要对该资源的捕捞强度进行适当控制。(5)对大亚湾繁殖期的雌性和雄性的全长与体质量测量发现,雌性个体全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全长(P<0.001),雌性的初次性成熟全长远大于雄性。黑鲷未成熟时基本为雌雄同体与雄性为主,繁殖季节时性成熟的雌性无论是体质量还是全长均明显大于雄性(P<0.001)。这表明黑鲷可能存在性逆转,并且是有雄性向雌性转变。通过统计大亚湾黑鲷的成熟系数和性腺阶段变化,结果显示黑鲷全年雌雄的成熟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对雌雄性黑鲷的性腺发育状态观察发现,其繁殖期为每年的11月到3月。(6)卵径频率分布表明黑鲷为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与全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均呈显著线性相关。结合以上结果来看,大亚湾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渔业资源结构不稳定,渔业资源存在过度捕捞开发以及饵料不足以及鱼类生长缓慢的特点。通过对黑鲷的生长及繁殖特征进行研究,为今后黑鲷渔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