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麦单染色体代换系分析赤霉病及茎基腐病与毒素的关系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85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抗源十分贫乏。和普通小麦相比,小麦4倍体单染色体代换系更加容易感病,所以在试验中应用了3套受体相同而供体不同的代换系材料接种了引起小麦茎基腐病(CR,caused by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菌株来研究小麦CR的抗性,并且试验中第二套代换系接种了可以引起Fusarium head blignt(FHB,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Fusarium culmorum)的菌株,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可以初步定位控制小麦抗性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由于本试验是以澳大利亚为背景的研究,CR和FHB是都是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病害,CR主要是危害小麦根部;而FHB主要是危害小麦穗部,并在花期侵染。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包括:1接种小麦单染色体代换系[LDN(PI481521)]研究FHB抗性基因和控制毒素产生基因所在染色体,并且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试验以来自抗病小麦材料PI481521和栽培小麦Langdon杂交得到的14个4倍体小麦单条染色体代换系为供试材料,用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悬浮液接种小麦花期时穗部,进行室内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同时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试剂盒来测定接种后籽粒中的毒素含量。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4个代换系的抗病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代换系LDN(PI481521-3A)和LDN(PI481521-7B)分别在感染小穗数和小穗感染百分率上与抗性亲本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抗病性高于抗性亲本的类型;毒素含量分析表明两个亲本的毒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各代换系的毒素含量均高于抗性亲本PI481521,LDN(P1481521-1A)、LDN(PI481521-2A)及LDN(PI481521-6A)的毒素含量较高与两个亲本存在显著差异。这一鉴定结果为下一步抗性基因和毒素基因的定位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对赤霉病抗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小穗感染百分率与麦粒毒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田间进行抗赤霉病种质筛选及抗病育种后代选择时,可以小穗感染百分率作为衡量指标以简化操作程序。2分别接种3套4倍体小麦单染色体代换系研究各代换系对小麦CR抗病性基因所在染色体并比较试验以3套Langgdon-Triticum dicoccoides(LDN-DIC)单染色体代换系为供试材料,用小麦赤霉病(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悬浮液接种小麦根部,进行室内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分别找出控制3条单染色小麦的抗性基因所在染色体。结果表明,3条代换系材料对接种CR反应明显不同。赤霉病抗性属数量性状遗传,CR的反应结果表明3条代换系的供试材料对CR抗性的不同反应,有些材料增加的抗性,而有些材料降低了对CR的抗性,并且用3个供体替换任何一跳Langdon染色体并没有一致的改善对CR的抗性。因此,在这3套单染色体代换系中,控制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是由替代Langdon的供体材料基因型提供的。这个结果告诉我们,3个供体基因型有不同的抗性反应基因,并且在小麦单染色体代换系中非常感病的基因可能不存在。3比较FHB和CR抗性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不同通过以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CR中表现抗性最好的基因所在染色体并不是在FHB中表现最好的染色体。虽然它们可能是由相同的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但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
其他文献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水稻等作物上一种重要的迁飞害虫,其间歇性突发危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产。昆虫迁飞行为
梨在世界果品产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virus,ASPV)在我国发生普遍,该病毒危害可导致梨的产量明显下降和品质降低。对ASPV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栽培无病毒苗木和选育抗病毒品种。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培育抗病毒新品种的策略,为该病害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采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我国砂梨(Pyrus pyri
中国前卫艺术的起始源于何处似乎一直不是争论而是定论,研究这段历史的批评家们普遍认为一九七九年的“星星画展”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先河,而一九八九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是接续“星星画展”的新的旗帜。在这样的批评声音中我们是否认真思考和对比西方早期前卫艺术的发生现象?是否详细地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前卫艺术现象的具体事件?还是匆忙地遮盖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几个原因:首先,直到今天前卫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