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与之相对应,这种转变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全面展开。新课程化学教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完整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势必要发生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高中化学“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实施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本研究在查阅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比分析“研讨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以及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柱,在新课改理念和《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构建出高中化学“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本模式以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为途径;以增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改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明确了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目标,积极课程准备→探析课程内容,提出疑问假设→小组研讨探究,汇总学习报告→汇报展示交流,集体研讨创新→总结反思评价,应用迁移拓展;探讨了教学策略:教材加工与处理、自学—辅导、资源共享与研讨探究、发展迁移、组织管理及调控、总结归纳与反思评价;设计了评价方法:课堂实时记录法、学习成果展评法、小组学习档案法、纸笔测验评价法、情感调查评价法。基于上述理论构想,我们在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18)班对此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以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的课程内容为载体,将此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一化学教学,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详细说明模式的具体运用。实践研究结束后,通过化学测试、问卷调查以及学生访谈三种方式收集事实证据并对本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实施本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及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合作探究能力。说明我们所构建的教学程序是科学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是有效的。尽管本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受到本人的教学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有限以及研究时间较短等因素的影响,本课题建构的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研究的结论也有待进一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