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是全面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制度性改革,不断促成了广大民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变更,进而形成了全社会的精神分化与重组。这其中也包括文学创作思潮的变化。八十年代以后文学不同于以往文学的一个特征,那就是世俗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价值在文学写作中得到合法地位,日常生活成为一些文学写作的一个出发点。对于这一新的文学状态深入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成为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本论文分六章。第一章 绪论,概要介绍了论题展开的缘由。同时,概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重点等问题。第二章 日常生活与新时期文学的转型。本章对新时期以来文学日常生活写作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个人的日常生活开始成为普遍的文学写作对象,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价值在文学写作中得到承认。这种写作立场通过在具像中呈现和在身体感受中展开,逐步构建起新的文学话语形式和写作形态。然后从现代性进程中的日常生活写作和文化消费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日常生活写作背后的语境转换关系。第三章 日常生活写作中的生存主题。分析了日常生活写作中生存主题的展开策略:精神向物质还原和历史向当下缩减。并指出生存主题的话语意味人生的悲剧性。意味对世俗生活价值的承认,但潜在陷阱。表现了文学叙事主体的一种世俗化特征。第四章 日常生活写作中的情感叙事。分析了当代情感叙事中人的情感世界的特点,指出具有丰富多样精神意味的人的情感体验褪化成世俗生活的欲求,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对感情充满渴望。而由于时代变化和情感观念变化,当代人很难获得传统中的那种浪漫情感体验,于是出现了种种情感变异。第五章 日常生活写作中的道德关怀。研究了日常生活写作中的道德困境。指出,在八十年代以后兴起的市场经济语境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统一和稳定,不断的被突破底线,陷入一种远离时代需要的存在危机之中。然后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对当代一些有代表性的道德倾向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当代道德关怀的难度。指出难在当代日常生活确定了个人价值对群体价值的优先性,造成个人价值不得不面对重新定位、选择的境地,难在个人自由和传统道德的矛盾。第六章 结语。认为新时期文学的日常生活写作转向根本上意味文学写作审美意识本身的转型,它突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政治话语传统,转向以日常生活价值基准为特征的生活话语,尝试以此重建文学叙事的新的审美空间。但在当代文学的日常生活写作中,部分写作中浮现的个体意识显然并不理想。当代文学写作应当重新反省自身和寻找新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