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回顾性研究,主要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心脏器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与了解,便于疾病的提前预防与及时处理。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月的175例IM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探讨IM合并肝功能损害和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IM患儿的临床特征:IM男性患儿发生率高于女性患儿(1.54/1)。3-7岁发生率最高(45.71%),小于3岁发生率次之(39.43%),大于7岁发生率最低(14.86%)。全年四个季节均有病例,以春季发生率最高(28.57%),冬季发生率最低(19.43%)。其中5月(12.00%)发生率最高,其次是12月(10.86%)。IM患儿易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发生率占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比例最高(84.27%)。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血常规以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为主,少数患儿出现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EB病毒抗体中,VCA-Ig M升高的发生率最高(88.00%)。2、IM合并脏器功能损害与住院成本的关系:IM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明显高于未合并肝损者(P<0.05);而IM合并心肌损害患儿,其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与未合并心肌损害者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IM合并两种脏器功能损害与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合并肝功能损害的IM男性患儿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患儿(1.03/1),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于3岁发生率最高(39.24%),3-7岁次之(37.97%),大于7岁发生率最低(22.78%)。且与年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秋季发生率最高(34.18%),冬季发生率最低(18.99%),与季节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发生率更高(51.90%),与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与发热、眼睑浮肿、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峰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咽峡炎、皮疹、发热天数、呼吸道症状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肝功能损害的IM患儿与未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患儿相比,其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CRP、EBNA-Ig G、VCA-Ig G、VCA-Ig M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患儿间PCT、红细胞、血红蛋白、CK-MB、EA-Ig G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EBNA-Ig G是IM患者儿并发肝损的独立危险因素。4、IM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IM患儿中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并发肝功能损害(0.87/1)。合并心肌损害的IM男性患儿的发生率虽然高于女性患儿(1.76/1),但与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小于3岁发生率最高(46.38%),3-7岁次之(39.13%),大于7岁发生率最低(14.49%),但与年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心肌损害的IM患儿秋季发生率最高(27.54%),但与季节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且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与发热、眼睑浮肿、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峰值、咽峡炎、皮疹、发热天数、呼吸道症状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IM并发心肌损害与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CRP、PCT、红细胞、血红蛋白、EBNA-Ig G、VCA-Ig G、VCA-Ig M、EA-Ig G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是IM患者儿并发心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患儿春季发生率最高,冬季发生率最低。患儿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主要临床症状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为主。血常规以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为主,少数患儿出现血红蛋白、血小板降低。EB病毒抗体中,以VCA-Ig M升高为主。2、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住院成本明显增高。男性、小于3岁、发热、眼睑浮肿、肝脾均肿大、中热的IM患儿更容易发生肝功能受损。IM患儿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年龄、EBNA-Ig G。3、未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IM患儿更不容易发生心肌损害。IM患儿合并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