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小说、诗歌、散文等相比较而言,有其特殊的内在属性--戏剧的二重性。它不仅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于文学体系,同时还可以以更为复杂的形式存在于舞台。正是戏剧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戏剧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着比其他译者更大的困难。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戏剧翻译实践在国内外虽然都早已存在,但对之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起其它文本类型来,还明显滞后。戏剧对白,作为戏剧文学的主要语言形式,在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以及揭示戏剧的主题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翻译好对白是戏剧译本成功的关键,而对于戏剧对白翻译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研究戏剧对白有哪些语言特征,怎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对白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以有利于目的语观众正确理解和接受,是目前戏剧译者和戏剧翻译研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也是本文作者所要探讨的主要议题。
本文在对前人戏剧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戏剧翻译的目的、原则以及以演出为目的的翻译的特点,指出以舞台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翻译应以可表演性为总体原则。之后,作者将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和语用预设理论引入到戏剧翻译研究中,探讨了上述理论给戏剧翻译的启示以及戏剧译者在翻译对白时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并以王佐良和巴恩斯合译的《雷雨》为个案,考察了这些策略与方法在戏剧对白翻译中的适用性。个案分析表明,会话含义和语用预设理论对于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对白翻译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基于会话含义和语用预设理论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对于译者妥善处理对白中的文化信息传递问题尤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