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地下鼠,隶属啮齿目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属(Myospalax),几乎终生生活在低氧高二氧化碳的地下封闭洞道之中。已有很多研究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来探究高原鼢鼠对其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适应机制。血红蛋白是脊椎动物血液中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重要工具,它的结构和功能在动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高原鼢鼠血红蛋白对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的适应机制,本实验根据―改良扩散室法‖自制了氧解离曲线测定装置,测定纯化后的高原鼢鼠血红蛋白在不同温度、pH及CO2浓度下以及在变构效应物Cl-和2,3-二磷酸甘油酸(DPG)不存在(stripped)和存在时的氧解离曲线,以小鼠血红蛋白为对照,对比分析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氧结合特性,包括对两种变构效应物Cl-和DPG的敏感度、对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敏感度、对温度的敏感度以及其波尔效应,此外还以小鼠脱氧血红蛋白的晶体结构(3HRW.pdb)为模板,通过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了高原鼢鼠脱氧血红蛋白的结构模型,并对模板和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以研究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结构特性,与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氧结合特性相联系,研究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氧结合特性对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血红蛋白拥有显著高的固有氧亲和力,并且在所有相同实验条件下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P50均显著小于小鼠;在接近正常体温和pH的条件下,即温度为37℃、pH为7.6时,高原鼢鼠血红蛋白对Cl-和DPG的敏感度低于相同条件下小鼠,并且5%CO2的存在使得两种血红蛋白对Cl-与DPG的敏感度进一步降低,而在低温25℃和低pH条件下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有着和小鼠血红蛋白相似的高变构阴离子敏感度;变构效应物Cl-和DPG不存在时(stripped),高原鼢鼠血红蛋白对5%CO2的敏感度略低于小鼠,但在接近生理条件下(Cl-与DPG都存在),高原鼢鼠血红蛋白对5%CO2的敏感度高于小鼠;高原鼢鼠和小鼠血红蛋白在变构效应物不存在时(stripped)和存在时的波尔效应都小于相似实验条件下其它哺乳动物血红蛋白的波尔效应,且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高原鼢鼠血红蛋白对pH的变化不敏感;虽然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固有温度敏感性高于小鼠,但仍与低温度敏感性的动物相似,并且在接近生理条件下(Cl-和DPG都存在)高原鼢鼠的血红蛋白具有很显著的低温度敏感性。根据以上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氧结合特性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高原鼢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高亲和力最主要归因于其显著高的固有血氧亲和力,另外正常温度、正常pH及高CO2条件下相对较低的阴离子变构效应敏感度也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在低温、低pH条件下较高的阴离子变构效应敏感度有助于氧气在身体末梢组织中释放;在接近生理条件(Cl-和DPG都存在)下相对较高的CO2敏感度能够提高在CO2含量较高的代谢组织中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O2释放能力和CO2携带能力;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低温度敏感性有助于确保氧气运输过程顺利进行,血红蛋白能够将氧气平稳地运输至温度较低的身体末梢,同时减少身体的热量损失;尽管高原鼢鼠的低波尔效应不利于氧气在需氧组织中释放,但是上述其它氧结合特性的适应性改变及代谢组织如骨骼肌中微血管密度的增加有可能补偿这种不利影响。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显著高的固有氧亲和力主要归因于高原鼢鼠血红蛋白T态时(脱氧)两个半刚性二聚体(α1β1/α2β2)之间氢键的减少,尤其是α2链上131位Ser→Asn的氨基酸突变使得α1链N末端141位Arg与β2链35位Tyr之间的两个氢键丢失,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两个半刚性二聚体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减小了血红蛋白由T态向R态过渡时两个半刚性二聚体相对滑移的空间位阻,进而提高了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固有氧亲和力。此外α亚基的131位也是形成Cl-结合位点(131Ser与1Val之间)的关键部位,该位点的突变可能是正常温度、pH条件下对Cl-的敏感度低于小鼠的原因,同时该突变能够促进CO2与其结合位点N端Val的结合,进而造成高原鼢鼠血红蛋白对CO2的高敏感度;而对DPG的相对低敏感性可能归功于靠近β链N-末端DPG结合位点的β4Thr→Ser和β5Asp→Gly突变。α链111位Ala→Asn的氨基酸替换和β链的115位Gly→Ala的氨基酸替换,使这两个位点之间产生一个额外的氢键并且使半刚性二聚体内α与β之间的氢键增多,从而使高原鼢鼠血红蛋白的正常四聚体状态更加稳定,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最后,与小鼠血红蛋白相比,高原鼢鼠血红蛋白α1、α2及β2链的血红素口袋开口处肽段上的氨基酸残基具有高灵活性,有利于氧气进出血红素口袋,这可能是高原鼢鼠血红蛋白高固有氧亲和力的另一个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