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再灌注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述缺血性中风是以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据统计,缺血性中风70%以上是由颅内或颅外大血管的急性阻塞引起。因此,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是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基本原则。溶栓治疗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旨在通过闭塞动脉的再通来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以拯救尚存活力的脑组织,改善病人预后。目前,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为基础的急性期溶栓治疗,是唯一通过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认证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受并应用于临床。然而,闭塞动脉溶栓再通后造成的缺血区过渡灌注,恶性脑水肿和症状性出血(再灌注损伤)却严重制约了该项措施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症状性出血,较高的发生率(6%)和严重的后果迫使医学工作者对这一方法重新审视。尽管试验结果再次证实了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但严格的治疗时间窗限制,却使临床上大多数病人不能从中受益,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溶栓治疗应用的最大障碍。脑循环是包括颅内外血管在内的完整统一体,软脑膜动脉以上各级血管可产生整个脑循环系统50%以上的循环阻力,在血压出现波动时可以已通过动脉特有的肌源性反应调整循环阻力,维持循环稳定。血压依赖式舒缩反应是脑动脉自主调节的主要机制,是由管壁平滑肌细胞的舒缩活动完成的,血压上升平滑肌细胞收缩,血压下降平滑肌细胞舒张。急性脑缺血后,受累动脉肌源性反应受损,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下降;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则可加重这种功能损伤。动脉收缩功能受损,动脉管腔不能相应收缩,使其丧失作为阻力血管对血流的限制作用,再灌注后将造成供血区的过渡灌注。动物实验证实,过渡灌注是梗塞动脉再通后的必发事件,与恶性脑水肿和继发出血密切相关,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控制性再灌注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因缺血造成的动脉调节功能下降,限制缺血区的血流量,避免过渡灌注的发生,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目的。目前,控制性再灌注作为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有效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肌、四肢、肺、肾和肠组织等)。然而,由于Willis动脉环的存在,局部脑血流的控制技术相对困难(特别是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因此控制性再灌注在实验性脑缺血的治疗方面尚未见报道。临床和基础研究多采用降低系统血压的方法来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的过渡灌注,并且已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系统血压的降低在缓解缺血区过渡灌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对其它脑区和其它组织器官造成影响,因此,更为理想的措施应该是局部血流限制技术。基于此,我们设计出了局部脑血流控制技术(部分再灌注技术),探讨部分再灌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本课题分二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研究了缺血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脑动脉调节功能的影响,实验分二步进行:实验一对急性脑缺血后受累动脉自主调节功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二研究了缺血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了血流限制技术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超时间窗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实验分三步进行:实验一研究了部分再灌注对大鼠脑缺血后脑血流和继发出血的影响;实验二探讨了部分再灌注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脑血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实验三研究了血流限制技术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超时间窗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第一部分缺血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脑动脉调节功能的影响实验一大鼠急性脑缺血后缺血区动脉调节功能的变化目的:研究急性脑缺血后缺血区动脉调节功能的变化,为部分再灌注技术的应用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h后取受累侧大脑中动脉游离血管段,应用压力型小动脉测量仪测量压力和血管活性物质诱发的动脉直径变化,据此计算出膨胀性、肌源性张力及对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与对照组对比。结果:低压区(20mmHg、40mmHg和60mmHg时)缺血动脉肌源性张力增加(P<均0.01 vs.对照组),直径缩小(P<均0.05 vs.对照组);高压区(100mmHg和120mmHg时),肌源性张力下降(P均<0.01 vs.对照组),动脉易膨胀(P均<0.01 vs.对照组),直径增大(P均<0.05 vs.对照组);生理压力区(80mmHg),肌源性张力和动脉直径变化不明显(P均>0.05)。缺血后动脉对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反应性下降(5-HT:F=97.596, P=0.000; ACh:F=35.793, P=0.000)。结论:脑缺血可引起受累动自动调节功能下降,使其丧失作为阻力血管对血流的限制作用,再通后易出现下游微循环的过度灌注,易造成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二缺血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大鼠脑动脉调节功能的影响目的:研究缺血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脑动脉调节功能的影响,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溶栓治疗后继发出血的机制,为部分再灌注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缺血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6)、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灌注组(rtPA组,n=6)、缺血组(ISC组,n=8)和缺血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灌注组(rtPA-缺血组,n=8)。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90min后游离术侧大脑中动脉,测量压力和血管活性物质诱发的动脉直径变化,据此计算出肌源性张力及对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结果:在压力由60mmHg升至120mmHg时,对照组肌源性反应强烈,肌源性张力明显增加(P=0.000);而其它3组肌源性反应消失,肌源性张力下降(P均<0.05vs.其它3组)。对照组动脉直径最小(P均<0.05 vs.其它3组),rtPA-缺血组最大(P均<0.05 vs.其它3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它3组动脉对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下降(P均<0.05),rtPA-缺血组下降最明显(P<0.05 vs.其它3组)。结论:脑缺血可引起受累动脉自动调节功能下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则可加重这种功能损伤。功能受损的动脉丧失其作为阻力血管对血流的调控作用,造成缺血区的过度灌注,血液通过断裂的微血管壁流出形成出血。第二部分血流限制技术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超时间窗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实验一部分再灌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血流和继发出血的影响背景和目的:控制性再灌注作为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已被成功的应用于其它许多组织、器官。本文通过研究缺血后部分再灌注对脑血流和继发出血的影响,探讨控制性再灌注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Wistar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急性缺血模型,3小时后随机分组,分别给予部分再灌注、完全再灌注和无灌注治疗。1小时后对各组脑血流、脑水肿和继发出血进行对比。结果:再通后,完全灌注组出现了早期的过渡灌注(127±16%),随之CBF快速下降,呈持续低灌注状态;部分再灌注组避免了早期的过渡灌注(85±17%)。再灌注1小时后,完全再灌注组半球血红素含量(689±196μg)和半球重量比(1.44±0.10)均高于对照组(323±17μg和1.2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部分再灌注组并不加重继发出血(384±74μg)和脑水肿程度(1.30±0.12),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继发出血和脑水肿(P均<0.05)。结论:再灌注损伤是脑缺血发生后行闭塞动脉再通治疗的主要障碍,部分再灌注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方法,可以有效阻止脑缺血后早期的过渡灌注,从而可以减轻继发出血和脑水肿的发生。实验二部分再灌注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脑血流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背景和目的:再灌注损伤是急性缺血性中风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严重限制了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缺血后过渡灌注作为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因素,在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常发生,而且也是颈动脉狭窄病人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报道证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施行“逐渐再血管化”技术,可以避免血流突然增加造成的过渡灌注,进而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基于此种理论,我们设计应用部分再灌注技术,探讨部分再灌注技术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再通后脑血流、继发出血和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制作缺血3小时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梗死模型,采用单纯部分再灌注部分再灌注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完全再灌注及完全再灌注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等方法治疗。并对各组脑血流,半球血红素含量和半球重量比进行比较。结果:部分再灌可以阻止缺血后早期的过渡灌注(部分再灌注各组vs.完全再灌注各组,P均<0.05);减轻再通后脑水肿程度,与完全再灌注各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comp组相比,part组半球血红素含量明显下降(P=0.045)。而且,与完全再灌注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组相比,部分再灌注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能显著改善后期低灌注状态(P=0.032)。结论:部分再灌注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防止缺血3小时后再灌注相关的早期过渡灌注,缓解后期继发性低灌注,减轻继发出血和脑水肿程度。实验三血流限制技术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超时间窗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目的:探讨血流限制技术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超时间窗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4小时后,分别应用血流限制技术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治疗后6小时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脑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对比。结果:丝线插入后即刻,par-rtPA组CBF较插入前明显改善(CBF t=-2.668, P=0.037).6小时后,血流限制技术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著低于单纯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组(5.4±2.6%vs.19.4±4.3%,P<0.05)和对照组(5.4±2.6%vs.13.3±3.1%,P<0.05).结论:血流限制技术联合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治疗超时间窗血栓栓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输电线路差异化防雷改造工作的效率,有效降低雷击故障对电网可靠性的负面影响,提出依据输电线路的重要度对其进行有序差异化防雷改造。针对雷电故障导致输电线路跳闸
科幻作品欣赏正成为时代的浪潮,初中生更是对科幻作品抱有极大的阅读兴趣,中学课本中的科幻小说选编渐渐增多,但是当下的初中语文科幻小说教学却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偏见导
目的 观察坎地沙坦(CAN)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源性泡沫细胞及对三磷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表达水平的作用.方法 THP-1源性细胞加入160 nmol&
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鼻饲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09-2018-12间在河南西平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并接受鼻饲的42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规范
研究背景和目的胶质瘤是成人颅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35.12-61.10%。其生长迅速,具有很强的侵袭性,目前为止,各种手术方法都无法做到肿瘤的完全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以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却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
期刊
科技工作者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工作者更是代表着先进科技的发展,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国家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基于甘肃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临床输血监控仪产生的必要性,设备整体工作流程。对液晶显示不正确,通信不正常、发送信息有误等故障,给出维修思路和维修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