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风险溢价水平及波动性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353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70年代“风险溢价谜团”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学者们纷纷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实证的研究。所谓“风险溢价谜团”是指:股票的收益率远远大于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并且这一现象不能用传统的CAPM理论加以解释。纵观中国股市近二十年的历史,同样存在“风险溢价谜团”现象,并且风险溢价的波动性较大。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我国风险溢价的水平、高风险溢价的成因、风险溢价波动对投资的影响及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我国历史上的风险溢价水平进行测度。在充分考虑了配股、分红、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得出我国的风险溢价水平;并运用2006年的最新数据对CAPM模型和“小市值效应”进行检验。 本文试图从全新的角度对我国存在的“风险溢价谜团”现象进行解释,通过运用预期模型对我国相关数据的测算,得出较短的评价期间是形成我国高风险溢价水平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远远大于CAPM模型,并且与我国投资者结构所表现出的特征相一致。由于风险溢价水平主要由人们的行为及心理因素决定,而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无关,因此得出“宏观无效性”的观点。 同时本文作为对托宾q理论的检验,对风险溢价中的“特有信息”与企业投资决策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的股票市场不具有微观资源配置功能的结论,即“微观无效性”。最后,指出风险溢价的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政策建议,倡导人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股市的风险溢价波动。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六十多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原则和理念的继承,但是新的世界经济背景和发展趋势却要求改善现有的秩序。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使
债券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市场效率问题,衡量一个市场是否有效的指标通常有四个:流动性、稳定性、透明度、交易成本。其中流动性被称为债券市场效率的基础和金融市场的生命线。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