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尽管儒、道、墨、法等先秦各家对“和”的阐释不一,苏轼思想上吞吐儒释、出入佛老,将“和”思想也加以融合,以其颖异的资禀,自觉地以一种开放兼容的胸襟来接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畅游于三家之中并对之加以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三教互补、相辅相成的整体思想结构,并以此来作为他自己文化人格的坚实基座,“执着专注”、“空幻虚无”、“率性自然”,这看似十分矛盾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倘以儒、道、释三家审美理想、美学特征和艺术追求来反观“和”文化对苏轼诗性智慧的浸润,更能看出苏轼诗文的和谐基调。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儒家美学、道家美学、释家美学各有所偏重却又奇妙和谐的统一于一体,这种统一在苏轼身上格外的明显,反映到其文学创作上表现为以和为贵,在其诗文中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和境”。苏轼诗文的“和境”有儒家的中正仁和、道家的妙造自然、禅家的心物相圆,苏轼在有限与无限的认知与体悟中,悟出生命存在意义,展示出个体生命的活力和宇宙大化的至美,在苏轼那里,我们看到一个超越前代的新的士大夫审美人格典范的形成。其诗文的“和境”凸显了其所具有的“和”精神与“和”价值,反映到其文学创作上表现为以和为贵,在其诗文中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和境”,即:人与天道和合一体、人与人之间和然有序、人之内心和满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