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广东省不同城市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分析广东省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其各部位骨密度的变化趋势。聚类分析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和评估不同证型女性人群的生存质量状况。统计分析各危险因素对骨密度的影响程度。探讨不同部位瘦组织含量、脂肪含量、肌力与骨量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在广东省不同城市筛查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74例,年龄在50岁~85岁之间。用DXA仪器测量各部位骨密度、脂肪含量,骨量、瘦组织含量,体重指数。电子背力计,前臂握力器测量腰部背伸肌力,前臂最大握力。调查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及问卷调查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和生存质量量表评测。运用Epidate软件双核查比对录入患者的调查信息,Excle软件整理数据,最后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广东省各城市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1.1%~19.2%,总体为15.5%。2.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T-值与休闲活动,健康状况相关性系数(R=-0.218、R=-0.205,P<0.05);健康状况与家务劳动、日常生活、休闲活动、精神得分相关系数(R=0.444,R=0.405,R=0.578,R=0.664,P<0.01)3.聚类分析得出了中医证型可分为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4.腰椎-T值与直系亲属骨折,绝经年限,孕次数,本人驼背史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估计的OR值分别为5.47,1.21,0.45,0.125;而与既往史,流产次数,无统计学意义。5.体重指数与腰椎骨密度相关系数(R=0.448,P<0.01)与髋部骨密度相关系数(R=0.217,R<0.05),绝经年限与腰椎骨密度,髋部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R=-0.323),P<0.05.6.躯干骨量与脂肪含量,瘦组织含量,肌力相关系数(R=0.46,R=0.24,R=0.31,P<0.05)回归方程Y=0.2X1+0.4X2+0.2X3,上臂骨量与瘦组织含量,脂肪含量,肌力相关系数(R=0.56,R=0.48,P<0.05)回归方程y=0.66X1+0.44X2结论1.广东省城市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5.5%。与国内其他省文献所报道的结果基本相符。2.女性50岁以后不同年龄段的腰椎正位L1-4骨密度值随着年龄增加呈逐渐减少,尤其在55~65岁与70~79岁两个阶段间下降速率加快。3.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了中医证型可分为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4.绝经年限与腰椎、髋部骨密度成负相关;体重指数与腰椎、髋部骨密度成正相关。5.躯干骨量与脂肪含量、瘦组织含量、肌力成正相关;上臂骨量与瘦组织含量、脂肪含量成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