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1例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造影范围与阻滞效果不完全匹配的可能机制。 方法: 健康男性志愿者1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级,年龄52岁,身高168cm,体重81.5kg。行双侧超声引导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躯体左侧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0.5 ml/kg复合碘海醇60 mgI/kg。测量3h时点完成后,躯体右侧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0.15 ml/kg复合碘海醇18 mgI/kg。采用冷温法和针刺法测试腹部和背部各区域(以体表标志线将左侧或右侧躯体划分为19个区域,各连线交点放置小钢珠,用以在C-P机拍摄下定位)的阻滞情况,并记录阻滞完成到出现平面(至少有两个平面出现如T10-T11)的时间。观察阻滞完成后20 min、1 h、3 h、6 h、12 h时点体表阻滞情况,并用C-P机行正位及侧位拍摄,观察阻滞完成后10 min、20 min、30 min、1 h、2 h、3 h时点局麻药及造影剂扩散情况(如遇拍摄与测量在同一时间点,先拍摄再观察),3h后重复对测的观察。 结果: 该志愿者左侧超声引导肋缘下入路行腹横肌平面阻滞成功,注入局麻药+造影剂共计40.75 ml。约1 min后出现阻滞平面,20 min时点C-P机行左侧正位及侧位拍摄。正位片局麻药纵向分布于第十二肋软骨水平及脐水平之间;侧位片横向分布未超过腋中线。腰背部3、5、8、14-19区域痛觉减弱;温度觉未阻滞。1h时点C-P机行左侧正位及侧位拍摄。正位片局麻药纵向分布较前略有扩散,侧位片可见颜色变淡,但仍未超过腋中线。痛觉减弱区域较前扩大,1-6、8-19区域均产生痛觉减弱;1-4、9-11、15、16、19区域温度觉减弱。3 h后右侧超声引导肋缘下入路行腹横肌平面阻滞成功,注入局麻药+造影剂共计12.23 ml。约90 s左右出现阻滞平面,20 min时点C-P机行右侧正位及侧位拍摄。正位片局麻药纵向位于第十二肋软骨水平及脐水平之间;侧位片横向分布未超过腋后线(与对侧大剂量造影的重叠影)。前侧腹壁及背部1-3、5、6、8-12、14、15、17、18区域痛觉减弱;未出现温度觉阻滞。1h时点C-P机行右侧正位及侧位拍摄。正位片局麻药纵向分布略有扩散且颜色变淡;侧位片颜色变淡,且仍未超过腋后线(与对侧大剂量造影的重叠影)。痛觉减弱为2-6、8、9、12-15、17、18区域;部分前侧腹壁及背部5、6、14区域温度觉减弱。2 h行两侧正位及侧位拍摄可见局麻药较前变淡及消退。3h时点背部区域几乎无阻滞效果。 结论: 前上腹壁的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局麻药局限在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但腰背区也出现了感觉阻滞,原因可能与局麻药被相应神经内的血管或淋巴管吸收、并随着它们的走行向后扩散并再释放而产生阻滞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