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理论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但该理论于提出的初期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互文性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实证类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并值得进一步挖掘。同时,随着各国合作不断加深,外交演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首脑在通过外交演讲与他国进行交流的同时,更希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国家领导人,使其接受本国的外交政策和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各类互文手段在外交演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外交部英文官方网站中的外交语篇为例,对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外交演讲的互文性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在中国外交部英文官方网站中选取2013至2014年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的英文文本(共28篇,62,784词)为语料。基于辛斌提出的互文性理论框架,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在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中主要互文手段的分布特点及使用效果,进而探究互文性能够辅助习近平主席表达其立场并体现中国的意识形态的内在原因。 研究发现:(1)在习主席外交演讲的具体互文手段中,积极转述动词的使用频次远多于中性和消极转述动词,同时在习主席的外交演讲中存在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术语,体现出中国积极向上且民族文化深厚的大国形象。(2)在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中,具体互文和体裁互文这两种互文手段均有体现。其中,在具体互文方面,引用和套语的使用频次较高,典故和参考也有涉及。体裁互文则主要体现在不同题材之间的变换以及主体位置和阅读位置的转换方面。(3)互文性能够充分体现一国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外交演讲能通过具体互文充分展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通过体裁的相互穿插使中国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最后讨论了互文性对演讲技巧、语言教学等方面的启示,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