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自己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主要由标志性文化要素、制度规范文化要素及意识形态文化要素构成。近年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逐渐变成热点,也有一些成果面世。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来看,中共政党文化就是中共所具有的为党内外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观念、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关于中共自身建设、党的领导的理论观念、制度和行为的体系。全文在结构框架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对论文选题缘由进行了简单说明,对和政党文化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概括和简略论述。第二部分通过对五四运动前后的描述来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陈述。在民国初年,此时具有留学于日本经历或者具有反清的政治资本的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国家—民族”理论,认为只有国家理论才可以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但是随着发现当时的黑暗的社会情况根本无法实施民主政治,同时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弊端也让这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理论无法解救中国。继而,一些具有欧美留学经历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到了五四的中心圈,发动“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对人民思想进行改造从而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是不论是“民主”也好,还是“科学”也罢,都无法将中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此时,一直被五四中心圈排除在外的无政府主义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无政府主义主张从社会的最底层寻找救亡图存的突破口,提出了“社会”这一中心话题。逐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开始走入到了人们的思想中,毛泽东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唯物主义让中国走向了独立富强。第三部分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政党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天下—世界—国家—文化—社会—政党—革命”这一转换过程背后的人际网络关系进行了论述。首先倡导“国家观”的是具有留学于日本经历或者具有反清的政治资本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这些知识分子而言,政治资本和学历成为他们之间彼此认同的资本。而对于“文化论”者,欧美留学取得的留学经历成为进入这个圈子的入场券。而对于“社会”这个话题,是毛泽东利用湖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条件,还有他自己的经历和人际圈子所构建的。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萌芽时期进行一些评述,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政党文化的特征:实践性、效仿性、阶级性。第二,论述了中共早期的政党文化虽然很简单,但是对以后的政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