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交往是未来社会的要求,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符合学校教育为人性发展服务、为未来社会服务的改革趋势。但目前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存在诸多认识和实践的误区。本文研究了有关文献,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市部分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使学校教育从教育目标的层次关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对部分实验小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生的性别、担任干部的经历、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及其教育子女的方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目前学生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比较良好,其中合群的倾向、理解他人的能力、对他人的影响力以及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敏感性是影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要素。 在定性研究方面,本文通过对部分实验小学学生的访谈、观察和对课堂实录的分析,探讨了目前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困难以及他们的期望,分析了目前教师教学过程中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还结合课题组近两年的实验经验,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目前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交往的功利化倾向、认知偏差及与行为脱轨、性格上的缺陷;教师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有待改进提高;学校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无序化状态、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问题;家长轻视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教育方法以“堵”代“疏”。 针对调查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构建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目标、建立评估学生的新理念、营造有益于人际交往的课堂环境氛围、开设专门的训练课、发挥社区和家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