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曲霉阿魏酸酯酶发酵条件优化

来源 :安徽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pi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魏酸酯酶又称肉桂酸酯酶,是微生物细胞壁降解酶库中的一类酶,属羧酸酯酶的一个亚类,结合纤维素水解酶来裂解不溶性的细胞壁,释放阿魏酸。因此,该酶在食品工业、造纸工业、饲料生产及生物能源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酶提取的方法主要有植物提取、化学合成及生物合成,植物提取和化学合成成本大,经济收益差,生物合成具有耗能低,污染小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的野生菌株发酵尚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本论文通过自然界中筛选出丝状真菌,使用阿魏酸乙酯平板法,得到可以产生阿魏酸酯酶的菌株。选择其中一株阿魏酸酯酶产量高的菌株W2,提取DNA鉴定其种属。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克隆其阿魏酸酯酶的基因,以毕赤酵母为宿主,成功构建重组菌GS115-pPIC9K-FAE,初步对其培养基进行优化,及上罐进行高密度发酵获得更高的酶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自然界土壤中筛选出43株丝状真菌,复筛获得8株具有产阿魏酸酯酶的丝状真菌,对其巨大菌落形态和显微结构进行观察,8株丝状真菌具有不同的菌落和孢子形态。对这8株丝状真菌使用基础发酵培养基发酵后,发现一株编号为W2丝状真菌产的阿魏酸酯酶活力最高。以菌株W2染色体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所得5.8S ITS-rDNA序列经测序、同源比对(Blastn)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W2为土曲霉。(2)通过单因素和爬坡试验后,使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该菌株进行了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得到该菌株产阿魏酸酯酶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糖糖 3%,啤酒糟 2.45%,豆渣 8.1%,FeSO4·7H2O 0.001%,KCl 0.05%,MgSO4·7H2O 0.05%,K2HPO4 0.1%,pH 5.0。利用上述培养基在摇瓶发酵条件下得到最高酶活为205 U/L,约为优化前的3倍。(3)设计引物克隆得到阿魏酸酯酶基因,通过DNAMAN软件设计优化,去除了内含子和信号肽,在基因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引入限制酶EcoR Ⅰ和SnaBⅠ的识别位点,由公司全合成基因,基于毕赤酵母的表达载体,构建pPIC9K-FAE表达载体,实现阿魏酸酯酶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诱导条件为诱导初始菌体OD600=2,诱导pH为6,诱导温度为28℃。在摇瓶中利用此条件可获得最高酶活为3025 U/L,利用10 L发酵罐对重组菌GS115-pPIC9K-FAE进行高密度发酵可获得最高酶活为20918 U/L。
其他文献
施韦泽是生物中心主义的先驱,是一个人道主义天才。他不仅是一个思想的伟人,更是一个行动的巨人,一生践行着自己的伦理思想,在实际行动和精神创造的并存中实现人格的统一。他
本文先后从本体研究、基于蕴含量表的留学生极性程度补语习得顺序研究、习得影响因素及教学建议对极性程度补语进行了相关研究。在第一章中,本章从本体角度对极性程度补语展
研究背景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是指妊娠37周前出现羊膜囊的自发破裂,是增加孕产妇和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全世界PPROM的发病率约为3%,约占全世界早产数的三分
目前我国居民生活生产用电主要采用两种输电方法,一种是超高压输电另一种是特高压输电。这两种输电方式优点突出,损耗小的同时可以完成对距离偏远的地区输电,因此在一些特定区域会穿越一些复杂的地形例如山脉,沼泽,湖泊等,使得输电线路的巡检难度和工作量增大。2019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建设枢纽型、平台型、共享型特征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建设泛在电力
绘画与空间的关系,是艺术创作者长久以来不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画面的“空间营造”手段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去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一直以来是与艺术创作不可分
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我们开始下一阶段的讨论。下面这一段是我感觉最难谈的一个部分,是美国汉语教学新模式和新趋势,参加这一组讨论的有三位,第一位是美国西北大学顾利程教
会议
本文針對禪讓傳説,采用對讀的方式,以人物為綱以事件為目,試圖梳理戰國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二者在材料選擇、運用以及對材料判斷上的異同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從而對戰國時期的
北宋楊侃所著《兩漢博聞》一書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史鈔。該書選取《漢書》、《後漢書》正文及注釋中有關典章制度、史實掌故、名物訓詁等方面的内容加以條分縷析,按題目、正文
目的:通过观察M受体拮抗剂联合尿畅舒胶囊对绝经后肾虚血瘀型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尿畅舒胶囊对绝经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
茶叶起源于中国,加工原料主要来自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的叶和芽,并在中国、日本、印度和泰国等东亚国家作为传统保健饮料已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