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研究注重原文和译文,将译者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同时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身份和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文学翻译具有创造性。成功的文学翻译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同时只有翻译被读者接受,翻译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接受美学理论标志学者从文本与作者中心研究转向读者中心研究,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涵盖三大概念: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召唤结构。因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译者的主体性。《沦落至狗》和《陈先生的商店》是两部英语短篇小说,主要讲述在异乡漂泊之人的生活经历,异国文化色彩丰富。同时,叙事视角、修辞和人物对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短篇小说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也具有文学文本的共性特点。所以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翻译好叙事视角、文化专有项、修辞和人物对话是成功翻译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基于以上因素的解决从接受美学理论来分析译者的主体性。作为源文本的接受者,一方面译者会倾向选择符合自己期待视野的体裁文本进行翻译;另一方面译者会主动填补源文本的空白并且积极扩大自己的视野,实现与源文本的视野融合。在翻译前,译者应该充分搜集并阅读与源文本有关的信息,透彻理解源文本。作为译文的创造者,译者需要满足并创新读者的视野期待。在翻译叙事视角时,需明晰不同视角的区别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语言特色,呈现源文本叙事风格,满足读者的视野期待,带给读者美学的享受。翻译文化专有项时,译者采取直译扩大读者视野,同时为合理降低读者的理解负担,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内注释、文外注释、目的语对应文化专有项或者直接译出专有项的隐含意义等策略,最终实现读者和译文的视野融合。在翻译修辞、人物对话时,译者可以采取直接翻译保留召唤结构,即不定性;若召唤结构对读者造成理解负担,作者可以采用具体化、详细化、调节化等翻译策略合理控制美学距离,降低读者的理解负担。最后,该报告总结译者在翻译叙事视角、文化专有项、修辞和人物对话使用的翻译策略并且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上是基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使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这些翻译策略可以为以后此类翻译提供帮助和指导,为以后相关翻译研究提供指导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