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尸体解剖探究,在前环微创插板过程中“死亡冠”与钢板的位置关系,探讨“死亡冠”对前环微创插板的安全意义;2.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比较微创插板入路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两种手术入路的疗效相关指标,来评价微创插板入路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各项微创性与安全性指标,探究微创插板入路较传统手术入路能否真正做到微创与安全。方法1.收集8具共16侧成人尸体标本,对“死亡冠”进行解剖,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前环微创插板过程。观察耻骨上支区域是否存在死亡冠,检测其长度、血管直径、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剥离血管时死亡冠与耻骨上表面的钢板模片的最大垂直距离。2.收集自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确诊存在骨盆前环骨折收入院并最终由同一主刀医师操作的微创插板治疗及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的患者。回顾分析患者术中“死亡冠”有无损伤、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术后一周骨折复位情况及随访功能评价判断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1.在8具人体实验标本中,12侧存在死亡冠,发生率75%。其中仅有静脉型吻合支7例,发生率43.75%;仅有动脉型吻合支3例,发生率18.75%;同时具有动脉型吻合支、静脉型吻合支的单侧骨盆有2例,共4条血管,发生率12.5%。死亡冠血管长度在24.5mm至37.5mm之间,平均30.7±3.6mm;死亡冠直径在1.6mm至3.5mm之间,平均2.5±0.5mm;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在53.9至65.2mm之间,平均59.0±3.6mm;使用无齿镊将死亡冠血管从耻骨上剥离并垂直提起,剥离血管时死亡冠与耻骨上表面的钢板模片的最大垂直距离在8.8至18.3mm之间,平均12.6±3.0mm。2.临床研究部分的数据经过谨慎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骨折AO分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且在术后一周骨折复位情况及末次随访骨盆功能情况无明显差异。微创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中死亡冠损伤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等微创指标,在统计学上差异是显著的(P<0.05)。结论1.死亡冠血管存在率高,血管的类型、形态有较大个体差异,剥离后死亡冠与耻骨之间活动度有限,但是仍然允许钢板及骨剥安全通过。因此在采用微创插板入路建立通道时,必须行骨膜下剥离,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意外损伤。2.在骨盆前环骨折治疗中实施微创插板技术,相较传统髂腹股沟入路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相近,在此基础上,微创插板技术的微创性强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