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的汇率传递(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是指进口价格对汇率波动的变动率。该传递反应了进出口企业对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的吸收和转嫁,进而对消费者价格进行传导的过程,一直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学者们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与汇率传递联系起来,从企业本身属性以及企业产品属性的角度研究汇率传递不完全现象,成为了汇率传递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且出口产品质量较低,探究融资约束和产品质量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有助于更好认识我国企业的定价行为,为企业生产和贸易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Chen and Juvenal(2016)的贸易模型框架,通过纳入企业融资约束,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讨论了融资约束、产品质量与汇率传递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的推导证明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或者融资约束的缓解,都能有效降低汇率传递;并且存在产品质量的临界值,当产品质量低于该值时,融资约束对出口价格汇率弹性的影响应随产品质量的提升而增大;当产品质量高于该值时,关系则相反,即融资约束对于价格汇率弹性的影响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实证方面,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运用2000—2006年我国细分的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较低的出口产品质量、较高的融资约束是导致出口具有较高汇率传递率的重要原因;证实了融资约束对于价格汇率弹性的影响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的倒U型关系,计算得到产品质量的临界值位于总体产品质量的92%分位数左右,即我国九成以上的出口产品在提升其质量时,会增大融资约束对产品定价能力的负面影响,只有不到10%的高质量产品能跨过质量门槛,产品质量形成的优势能抵消融资约束对产品定价能力的负面影响。在考虑了模型估计的内生性、企业异质性,改变关键变量的度量以及研究样本后进行检验,本文研究结果保持稳健。文章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应重视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以及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其次,我国应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障碍;最后,着重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