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祭文研究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文是古代常见的应用型文体,是作者对逝去亲友寄以哀思的工具,是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体形态上,祭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文体变化较为稳定,篇幅比较简短;文章风格上,祭文或典雅醇厚,或摇曳多姿,具有鲜明的特色,具备较强的文学欣赏价值。祭文起源于汉朝,在宋朝迎来了它的全面昌盛,逐渐从简单的“告神之语”发展成为具有丰富文采、包含作者思想志趣的文体。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留下了数量较为丰富的祭文,通过苏轼的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获得非常珍贵的文学和史学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交际、思想情感、文艺理论,甚至是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和历史事件。所以研究苏轼的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学界目前有关苏轼祭文的研究都限于局部性的简单探讨,其祭文的价值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认识。故本文的研究可以填补这个空缺。本文第一部分是祭文文体辨析及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是对祭文这种文体同其他哀祭类文体(诔文、吊文、哀词)在文体概念上和艺术特点上作出区分,以及整理祭文文体在先秦至先唐和唐宋两大历史时期中的流变情况。这一部分是后文写作的理论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是对苏轼祭文中人物关系的考述。主要内容是对苏轼祭文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关系、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等作出简要的考述,为下两部分的文本分析工作做好准备。本文第三部分是对苏轼祭文的思想内容的解读。主要内容是对祭亲文、祭友文、祭贤臣名人文、祭枯骨古冢文这四大类的作品解读,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结合苏轼的其它哀祭类文学体裁(悼亡诗、悼亡词),来总结每类作品的思想内容。本文第四部分是对苏轼祭文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主要内容是通过文本精读的方式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作品的个性中归纳出共性特点。结合苏轼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后代文人笔记和作品集中的题跋评语等内容,对其祭文的艺术成就给予证明和总结。
其他文献
《东方杂志》作为近现代史上第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期刊,历时了44年之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见证和缩影。本篇论文以《东方杂志》1904年——1919年这一阶段为主要研究
微博融合了以往所有网络应用的优点,受到了时代弄潮儿大学生的追捧;微博颠覆了传统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的舆论环境,也深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
彩叶草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和商品性,是观叶植物销售市场上最大的品种之一。但是彩叶草的抗寒性差,冬季低温成为了限制其在我国大力推广的关键因子,而且也缺乏已知外源抗寒物质
从明、清开始至民国政府潞江安抚司一直面临被废除的危险,滇西抗战的爆发,怒江天险的形成,使潞江安抚司得以在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中幸存下来,并发展和延续。滇西抗战不仅是中
自1964年子午仪系统正式建立以来,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了五十年的飞速发展. GPS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中国,在交通运输,大地测量,军事定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
ZigBee接收机具有低数据率、低功耗和低成本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的设计应用中。作为ZigBee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增益控制(A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信息发布方式。高校的师生也越来越多的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学术交流是高校非常重要的活动,其信息发布、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显得尤为重要,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作为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推动力,探讨消费升级与产业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人文精神内核和价值保证。从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四化"发展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五化",表征我党治国理政
<正>这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进一步交集。习近平主席这段春天里的历史性访问,对外发出明确信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序幕已经拉开。请看本刊据《人民日报》、新华社相关报道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