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在工作场所中表现越来越频繁,这种现象在职业健康领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引起国外组织行为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国内研究者对于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研究,停留在对国外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研究的综述上,缺乏对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以及质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概念,指的是发生在与工作相关的背景中,由个体感受到组织内外的个体有意对其本身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行为。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开放式问卷、个案研究以及征求国内外专家的方式编制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初始问卷,对成都、重庆两地298名员工进行调查,发现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界定与西方研究者存在差异。经过讨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被试回答评定量表时受社会赞许性、中庸之道的影响,从而产生系统偏差,因此,重新编制量表。重新编制量表,采用互联网海量的网络文本,结合计算机云计算技术的切词方法,从云计算的云图中,通过词频计算,编制工作场所攻击行为量表,并对问卷题目进行质与量的分析。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对MBA的400名学生以及对成都、重庆、北京、太原、深圳等地的600名企事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52份),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N=426)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426)方法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因素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结构包括四个因素,分别是隐性攻击、显性攻击、有意过不去和敌意表达。在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结构探讨的基础上,研制了用于测量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量表,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初步检验,发现所研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用领导行为量表、组织公平感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本研究开发的工作场所攻击行为量表,对成都、重庆、北京、太原、深圳等地的600名企事业员工以及400名MBA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52份,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等方法,进一步检验了工作场所攻击行为量表的效度,发现所开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聚合效度和预测效度。同时,运用以上调查数据(N=426),采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等方法,对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1)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特征包含四个维度,即隐性攻击、显性攻击、有意过不去和敌意表达;(2)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在人口统计学上的特点:(1)在性别上,男性工作场所攻击行为明显高于女性。(2)在年龄上,年轻雇员(25岁以下)比年龄稍大的雇员(35岁以上)工作场所攻击行为明显。(3)在职务因素上,职务越低,其工作场所攻击行为表现越明显。(4)在工龄上,工龄越短,其工作场所攻击行为表现越明显。(5)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在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上无显著差异。(3)组织公平、领导行为和工作满意度等情境因素与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呈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的不公正与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相关最高、较差的领导行为与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呈负相关。本研究建构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工作场所攻击行为模型,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云计算的切词法,弥补了问卷编制过程中访谈法与观察法的不足,对工作场所攻击行为做出了较为客观地描述。最后,在归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讨论了如何运用本研究成果。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影响工作场所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本研究仅选择性别、年龄、职务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织公平、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来作探讨,其他变量未能一并研究,建议后续对工作场所攻击行为问题的研究宜采用多变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