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其延续先秦文风,又自成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汉代私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亦处在这样的位置上:汉代私书确立了私书在书类文中的独立地位,改变了先秦时期私书与公文书混为一谈的状态,并且在内容分类与写作形式上为后世私书树立了大致的方向。本文以建安元年之前的汉代私书作为研究对象,将此间私书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静态及动态特征的分析,希望能够为汉代文学研究尽些微薄之力。本文共分四章,附编年简表一份。第一章主要是概念的辨析。首先提出“私书”的概念,并将其还原至汉代的时代背景下,分析此概念的合理性。汉人眼中的“书”有三义:其一指书籍作品;其二指公文;其三为私人书信,以官吏为收发主体的私书即涵盖其中。汉代史书对“私书”有明确的记载,说明汉人是有清晰的文类意识的,能够明确区分公文书和私书。而私书的存在更主要在于其私下性,其存在与传播都不似公文书,受到公开固定的传播系统控制。汉代私书主要包括书、记、笺三种文体。第二章主要分析汉代私书的时代特征。包括思想特征及风格特征,并从中反映汉代私书的动态变化情况。汉代私书的作者以有经学素养的统治阶层为主,这使汉代私书在思想上基本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对经典的高度重视、对汉代特有思潮的反映以及对现实伦理政治的关切方面。对经典的高度重视以私书行文中对经典的语典和事典引用,及在私书中表达的对经典认知的追求为代表。经学神学化是汉代经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其表现之一就是灾异谴告说的泛滥。汉代私书中以政治为主题者对此一思想变化有明显的反映。在经学伦理的指引下,汉代士人积极进取的热情被上升到君主、国家以及他人的层面,主要表现在对君主的忠诚及劝友向善思想的阐发。对于人伦政治的重视,导致汉人在私书中忽视了对自然的关注。汉代私书整体风格为情真文质,但不缺乏艺术手法的使用。其总体呈现和缓典雅的特征,但内部变化与汉代文学时代变化是同步的:西汉前期有战国遗风,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则儒雅平和,东汉中后期出现清新气息,东汉末期则又复现战国余味。汉代散文在逐渐骈化的进程中,私书亦在此行列,以东汉私书较为明显,但私书整体仍以散文为主,以散文推动骈文。第三章主要通过与赋、论两类文体的比较,探讨私书与二者间的关系,以期从中反映私书的主题发展情况。汉代私书和抒情赋成为士人抒发不遇之情的载体,二者并行且同步发展。在抒情赋与私书中,士人或选择远游或选择修学,唯在私书中,汉人又将自己对宦海生活的经验总结以诫子书的形式传达给后人,教其处世之道,此话题在两汉私书中一直延续下来。汉代私书与论在就时政话题的探讨中有着互补的作用。比如厚薄葬之争,政论多依礼制提出问题,少现实的解决方法,私书则以遗书的形式,身体力行抵制厚葬,并在行文中表达了对生死较为通达的看法。受人物品评之风的影响,汉代私书与论中亦出现相关内容,二者基本同步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私书实时性很高,能够随着此风的新发展而出现新内容,如对人物风神气质的关注,而论则不拘于时间限制。就表现手法上看,私书和论虽然都用比较的方式为自己立论作铺垫,但私书更多的是以此方式为早已定下的结论服务,论则通过比较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高下论断,私书对人物品评之风的反映上主观性要高于论。第四章主要是对李陵与苏武之间的往来私书做真伪的辨析。通过对私书出处、文章内容的模仿性、对史书的抄袭且有违史实性、超出时代文章发展常态及书中用语特点等情况的考察,断定苏武《报李陵书》、李陵两篇《答苏武书》均为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