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健康背景下森林康养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自2015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启动第一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遴选,现已进入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的高峰期。目前国内针对森林康养的研究多属理论框架式的论述,而以森林康养基地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从空间视域下的研究则更为匮乏。分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结构及驱动力,对优化森林康养基地布局、促进森林康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阐述森林康养基地相关概念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旅游区位、产业集群和体验经济等理论,以正式公布的374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规模度指数等方法对森林康养基地的空间分布进行多尺度(全国、经济带、市域)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概况:森林康养基地分布广泛,东部经济带拥有的森林康养基地明显少于中、西部经济带,市域呈“大辐射小集聚”的现象。(2)空间分布类型:森林康养基地在不同尺度下的分布类型均为“凝聚型”,但在集聚程度上有所差异。(3)空间分布特征: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表现为低密度集中连片,高密度呈“旋转的Y”字型分布的特点;不同经济带的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特色鲜明;市域尺度下各城市规模度指数较低,即拥有的森林康养基地数量偏少。基于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驱动的概念模型,分析了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交通、旅游五大驱动力对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的影响。随后构建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驱动力指标体系,引入逐步回归模型详细解释了不同尺度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的驱动效应:生态环境、经济、交通、旅游是全国尺度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和交通是东部经济带的核心驱动力;中部经济带的驱动力与全国尺度相一致;资源、交通及旅游驱动形成了西部经济带的空间结构。最后分析了森林康养基地空间分布与康养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的错位现象及其原因,并从规划、市场、品牌三个角度提出优化对策,以期形成科学合理的森林康养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