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咬合干扰动物模型建立后,大鼠颞下颌关节痛阈改变的情况以及P2X3受体在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变化,并探究这二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病因机制,为临床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治疗思路。 方法: 6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购于山东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5个对照组(每组6只)与5个实验组(每组6只),利用在大鼠右侧下颌第一磨牙上粘固铸造冠的方法建立咬合干扰动物模型。建立模型后于第1,3,7,14,28天用Von Frey尼龙毛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的疼痛分值,然后分批处死,取双侧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ubnuclei caudalis,Vc),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2X3受体阳性细胞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组织中P2X3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另用6只大鼠建模,在痛阈最低的时间点随机选取3只局部注射P2X3受体拮抗剂A-317491,剩余3只注射生理盐水,检测其疼痛分值。 结果: 1)建模后,实验大鼠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疼痛阈值均发生改变。痛觉过敏持续了整个实验过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干扰侧和非干扰侧的疼痛分值在建模后各时间点均高于基准线和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干扰侧与非干扰侧的疼痛分值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实验组大鼠的双侧,疼痛分值于咬合干扰模型建立后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建模后第1天疼痛分值开始逐渐升高,在第7天时达到最高峰,之后疼痛分值逐渐下降;第7天的疼痛分值明显高于其他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建模后,实验组双侧TG和Vc组织中的P2X3受体阳性细胞比例改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颞下颌关节疼痛分值改变类似。实验组双侧TG组织中P2X3R阳性细胞比例在建模后第7天到达高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双侧Vc组织中P2X3R阳性细胞比例在第3天即达到高峰,并持续到第7天(p<0.05)。 3)建模后在实验组的双侧TG组织中,P2X3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并在第3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双侧Vc组织中,P2X3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从建模后第1天开始即显著升高,之后逐渐降低,且在建模后的第1,3,7天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在注射P2X3受体拮抗剂A-317491和生理盐水后,注射A-317491的大鼠颞下颌关节疼痛分值显著低于注射生理盐水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咬合干扰模型建立后可引起动物双侧颞下颌关节痛觉过敏。P2X3受体参与咬合干扰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疼痛的伤害性信息传导。P2X3受体拮抗剂A-317491可逆转咬合干扰动物模型的颞下颌关节疼痛,可为临床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提供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