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赖特(1908-1960)作为公认的非裔美国文学作家,其小说、诗歌和政论性散文对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与黑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赖特的作品,诸如《汤姆叔叔的孩子们》(1938)、《土生子》(1940)、《黑孩子》(1945)、《局外人》(1953)、《野蛮假日》(1954)和《长梦》(1958)等均已被视为非裔美国文学经典。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产物,是基于作家所处年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而创作出来的。有责任感的作家必须关心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政治、社会和历史也为作家的的创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作为黑人群体的一份子,赖特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黑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里意味着什么:城市里种族之间的藩篱与禁闭,法律上的不合理,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都使当时的美国黑人苦不堪言。在那个种族主义充斥美国社会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赖特用笔墨控诉了他的愤懑。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赖特小说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特别是从小说中塑造的黑人形象入手,分析其内心活动、行为模式与语言表述,既有助于理解作品主题内涵与叙事策略相互统一的文学性贡献,也为观察美国20世纪前半叶的种族主义逻辑与社会现实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论证,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赖特在1945年之前“抗议”文学主题特征鲜明,因此被学术界视为“抗议小说”创作阶段。这些文学作品主要指赖特的四部中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孩子们》、《土生子》、《黑孩子》和《长梦》。其中,最后一部小说《长梦》是赖特旅居法国时创作的作品,但在题材上同样彰显了“抗议”的主题。在这些“抗议”题材的小说中,赖特重复着一个主题:在美国黑人与白人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不仅是当时美国社会种族偏见的直接衍生物,而且也阻碍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理解赖特“抗议小说”类型定位所遵从的文化逻辑较为恰当的方式是探讨他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因此,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通过剖析赖特及同时期黑人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困境,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入手,剖析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为赖特“抗议小说”文化逻辑的形成提供可信服的论证。赖特的“抗议小说”既向读者展示特定时代城市贫民区中黑人的痛苦挣扎,也细致地表现出黑人个体乃至美国边缘群体的反抗精神,其用意不仅仅在于描写黑人在美国的悲惨遭遇,而且试图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来唤醒黑人的反抗意识,同时也警示白人否定黑人性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赖特的“抗议小说”可被视为黑人在面对社会压迫、被迫生存于杜波伊斯所言的“双重意识”、远离传统文化的困境下艰难地在美国寻找自我认同、反思黑人民族性的缺陷、并试图重新塑造“黑人性”的尝试。这种文化逻辑是理解赖特小说的关键,也是赖特对非裔美国文学传统所做的杰出的贡献。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如果说赖特通过“抗议”题材的小说展示了他特有的文化逻辑,那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象征主义手法是赖特小说艺术的一大特色,或者说,也是他所采用的一种叙事策略。因此,从心理描写、甚至是从对心理变态者的准确刻画出发,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福柯的权力机制来剖析赖特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心理,阐释主人公看似变态、残忍、冷漠的行为背后所存在的必然性与象征性,是解读赖特文本的必由之路。赖特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剖析,即表层的仇恨、恐惧和压抑以及深层的、或者说是潜意识层面的梦境与幻觉,而心理动机的背后则是外部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在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基础上,赖特能娴熟地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主人公存在意义上的荒诞性。如果说心理探索重在揭示白与黑、强与弱、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那么赖特笔下主人公的种种心理症候,也正是美国当代政治的反映与隐喻,从中不难发现赖特在政治和哲学上对传统二元对立结构的超越,以及由这种超越所带来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的转变。显然,作为“抗议文学”的先驱,赖特是哈莱姆文艺复兴和芝加哥文艺复兴运动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赖特对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阶级问题和黑人文化问题所做出的文学反思,拓宽了非裔美国文学的题材与主题。正是缘于赖特的卓绝贡献,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勃莱顿·杰克逊甚至把1940年至1957年这段时期称为“赖特时代”。赖特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非裔美国作家的杰出代表,掀起了一场文学改革的潮流,引领了一大批作家,其作品中蕴涵的社会价值观在现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赖特拒绝迎合白人读者的阅读口味,坚持展现美国黑人自己的声音,从而改变了非裔美国作家创作的前景。在非裔美国文学史上,正因为有了赖特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才迎来了后来的詹姆斯·鲍德温、拉尔夫·埃利森和托妮·莫里森等非裔作家的辉煌成就,从而使非裔美国文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赖特的小说创作是非裔美国人文化发展与自身觉醒意识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从文学史意义上讲,赖特的重要作用在于承上启下,开创了非裔美国文学新的历史篇章。在其创作中,赖特不仅强调黑人民族的自省与反思,同时也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予以关注。从文本创作上看,赖特的一系列作品赋予了非裔美国小说以新的主题元素、丰富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连接哈莱姆文艺复兴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再度繁荣的非裔美国文学的桥梁。除了作为成功的小说家被载入史册以外,赖特对于种族问题、阶级压迫等社会问题也时常撰文,直抒己见,还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美国黑人社会活动家;此外,赖特与约翰·里德俱乐部等美国左翼文艺界的合作与分歧,对于中国学术界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文艺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新的社会需求和新的阐释理论为重新评估赖特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空间。赖特小说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都值得学术界做进一步的挖掘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