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区位于陕北斜坡西部,通过编制各类图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知研究区构造背景为西倾大单斜,发育近东西向的排状鼻状构造隆起。长6和长4+5期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相互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岩性以细粒-极细粒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属于致密砂岩储层。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以及砂岩中高含量的抗压强度较低的岩屑和长石含量,是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储层非均质程度较强。对研究区的成藏要素分析表明,烃源岩主要为长73张家滩黑页岩,其厚度较大,有机碳和氯仿沥青“A”含量较高,生烃潜量和氢指数中等,属Ⅱ型干酪根类型,为好—很好的烃源岩。在早白垩世末到晚白垩世末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长6和长4+5期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且距离油源较近,为最有利的成藏条件之一。长73张家滩黑页岩由于生烃作用、欠压实作用等综合形成的异常压力提供了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动力,而浮力的作用则有限。在对成藏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长6和长4+5油藏的富集规律,认为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河道砂体的厚度和展布,纵向上的优质区域盖层共同控制着油藏的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