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森林的道岔转辙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03630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路信号设备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设施,道岔转换设备是铁路信号系统中的重要基础设备,其状态优劣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畅通,同铁路运输安全之间也存在紧密的联系。当前,对于道岔设备采取的维护维修方式基本是混合型方式,即天窗期间日常维修结合周期性检修的混合方式。由于当前铁路信号监测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当道岔设备出现故障时,现场仍旧采用维修人员人工分析故障报警的传统方法。该方法一方面会过度依赖现场维修人员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诊断效率方面无法满足如今铁路快速发展的需要。研究智能化道岔转换设备故障诊断方法对于信号设备维修维护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ZD6型转辙机为例,在分析其故障原因和故障模式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算法作为道岔转换设备故障诊断方法,并采用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道岔转换设备故障模式分析及数据库设计。基于道岔设备的机械及电气原理对常见的故障模式按照历史统计报告和发生频率给出序号标签,并分析各故障类别标签下相应的故障原因,给出维修建议。经过筛选分离出监测系统故障及正常数据,并针对故障数据的采样不平衡性进行数据预处理。以历史专家经验库为基础,添加已处理分离的故障及正常数据,合并建立本文道岔转换设备故障案例库。根据需要做出符合机器学习数据需求的数据结构定义,完成数据库设计并给出其E-R图。(2)道岔转换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通过分析道岔设备特性,本文研究基于随机森林的道岔转换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给出理论分析及模型建立过程。摒弃对动作过程分段提取特征的陈旧方式,采用不分段方式提取参数作为待选特征集。按照6:2:2的比例分割选出模型训练集、测试集及验证集数据,并以泛化误差为调优基准进行模型优化,最后与其他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3)道岔转换设备故障诊断功能软件及其交互过程设计。本文确立故障诊断功能需求,并设计完成了功能软件架构及用户交互流程,且以乌鲁木齐局某站场实际道岔设备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一种高精度的基于随机森林的道岔转换设备故障诊断算法和基于此算法的前端软件。验证表明,该方法对道岔设备故障诊断进行了智能化完善,为专家经验库提供了经验故障累计,在未来将为道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图43幅,表11个,参考文献52篇。
其他文献
随着铁路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尽量减少中间站频繁调车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的工作思路日趋明显,这对区段站运输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区段站在进路运用、编组质量、部门协同及内外联动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但从实际来看,区段站在运输组织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作业思路、个人经验式的作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车站运输生产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甚至对局部路网运输效率、车辆周转产生不良
为方便广大旅客出行和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自2010年以来,全路加密进行旅客列车运行图的调整优化工作。对于普速铁路的大中型客运站而言,到发线通过能力和咽喉区利用率日益紧张,调整“客车集束时间段”内某趟客车运行时刻后,必将改变该时段客车到发线运用方案,从而引起该时段内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等作业产生较大变化。车站在参与调整列车运行图工作时,因调图专职对站场布局掌握不透、客车技术作业掌握错误以及考虑不周密和人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从建筑行业兴起的新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已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了适应铁路信号设备运维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利用BIM技术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运维水平,突出可视化管理的优势,研究基于三维绘图协议(Web Graphics Libra
轨道不平顺是引起列车振动的根源之一,对行车平稳舒适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轨道不平顺测量分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检测在有载荷下进行,轴重、轨道刚度和检测速度会影响动态检测结果,同时动静态检测原理不同也会引起动静态检测结果差异,而现场主要依据静态结果进行维修和复核,目前动静态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较少,不利于指导现场维修。本文针对动静态检测数据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内容:(1)建立车辆-有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液化天然气(LNG)由于其清洁高效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LNG日益增长的需求,社会希望铁路行业开展LNG运输的呼声与日俱增。2020年,我国国家铁路电气化率达74.9%,铁路开展LNG运输业务,有必要对电气化铁路条件下LNG运输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制定LNG铁路安全运输条件提供技术支持。论文调研了LNG国内运输现状,分析了LNG公路储运事故,发现近80%的
机车走行部的关键部件是行车安全的重中之重,如果一旦有走行部故障的发生,造成的后续影响将非常严重,因此无论是行车过程中的在线车载故障诊断,还是机车入库修时进行的地面轴承顶轮检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各站段常规检查手段还不能完全准确掌握走行部关键部件的状态,维修效率更是难以提升,因此通过机车车辆走行部故障诊断检测装置和手段,加强对机车走行部电机轴承、传动齿轮、轴箱轴承等关键部件的振动、冲击及温度等数据
自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至今,我国高速铁路已走过十余年的运营历程。十年间,尽管我国高铁安全形势基本保持稳定,高铁行车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高等级事故风险依然存在,诸多隐患亦不容忽视。安全评估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方法,也可以成为保障高铁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目前铁路广泛应用的事故分析方法、安全评估方法大多沿袭普速铁路的模式,缺乏定量化的精准评估分析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场景日益
近年来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大、运营时间的增长和运载量的提升,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加剧,动力响应增大,我国铁路部分线路区段钢轨出现波浪形磨耗。钢轨波磨会加剧列车和轨道相关部件的损伤,增加维护费用。同时,波磨的形成和发展会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轮轨之间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影响车上乘客的舒适度和铁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破坏钢轨结构和车轴结构,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及时发现钢轨存在的波磨问题十分重要。我国铁
为了突破现有开放大气环境下列车的速度极限,低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被人们寄予厚望。这一概念的提出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更高的列车运行速度,但是也带来了活塞效应和散热等新问题。尽管低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的相关研究工作已日渐展开,但多集中于管道内流场、压力场和气动热的研究,考虑管道内热源的传热研究相对较少。这些传热问题会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基于流固耦合,以低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管道内传热为研究对象,利用
碎石道床作为有砟轨道的基础结构,其本身具有散体属性,为了使线路的平顺性达到规范要求,同时提高道床自身的密实度与弹性,需要对道床进行捣固、动力稳定等一系列养修作业。大型养路机械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有砟轨道施工以及维修的作业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大机作业的参数设定以及作业的工艺工序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对于捣镐冲击下道砟的伤损机理尚不明晰,一些有砟轨道线路存在大机作业后道床状态不良、轨道几何形位快速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