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将信息转换视为“己任”,把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看作“己责”,因此,生态思潮也给翻译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生态翻译学便是在生态思潮盛行这一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并借用和转意“适者生存”这一基本原理,采用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方法、原则、标准、过程、本质、翻译现象和翻译产品重新进行阐释、指导和描述。生态翻译学所关注和强调的是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综观整合性研究。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翻译实质是译者为了使翻译产品“生存”和“长存”而进行的适应性的选择和选择性的适应的一系列活动。对生态翻译的研究大都停留在适应与选择这一基础性的理论上,仅局限于对这一理论的论述(焦飏,2001)。而较少有研究从微观的角度运用生态翻译的伦理来解读和描述译本,因此,这一方面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这也是本篇论文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通过对《名利场》两个不同的汉译本的分析,探讨两译本的译者是如何在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下做出选择性的适应和适应性的选择,而使自己的译本能够生存和长存的。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结构。第二章研究将进行文献综述,回顾自生态翻译这一理论提出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所做的研究。第三章节主要介绍展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翻译的背景、基本翻译伦理及其方法和原则。第四章着力于对这两个译本的生态翻译分析。第五章是结论。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生态翻译学为《名利场》英译本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研究视野。此文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下,对《名利场》的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转换过程进行了宏观及微观角度的分析,证实了生态翻译学在文学译作对比分析方面具有可行性。2.恪守字面翻译、机械的细节对应是无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更无法使自己的译文生存和长存,译者必须结合自己所处的主客观环境作出“适应”和“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到来自于诸多因素诸如原语文本、译者意图以及目标语读者等的影响,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做出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3.鉴于生态翻译活动中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的解释,“适”与“不适”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译本,又有适应了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读者,因此有可能存在共生共存现象。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本文通过运用翻译生态环境中各要素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验证了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力并且为《名利场》中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