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对淡水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2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壳聚糖安全、无毒、易降解,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在欧美、日韩已被批准应用。我国也已批准壳聚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类灌肠制品、大米等食品中使用(GB2760-2007),但目前在食品中的应用很少,范围不够广泛。本课题研究壳聚糖对淡水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对于开发大宗淡水鱼,促进壳聚糖在食品中的开发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研究了壳聚糖溶液的流变学性质,测定壳聚糖黏均分子量、剪切速率、浓度、温度、pH、盐离子浓度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溶液(0.6%(w/v))的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属假塑性剪切变稀溶液,流动指数n为0.7991,稠度指数K为0.1338;壳聚糖溶液的黏度随黏均分子量的下降、浓度的降低、温度的升高、外加盐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壳聚糖溶液的浓度大于0.4%(w/v)时,浓度对黏度的影响变得十分强烈;溶液黏度随pH值升高的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在pH4.2时黏度最大。以淡水鱼糜为原料,测定添加壳聚糖后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全质构(TPA)、失水率和色泽,研究不同脱乙酰度、分子量和添加量的壳聚糖对鱼糜制品质构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脱乙酰度为64%时,凝胶强度提高了约34%,失水率减少了29.1%;壳聚糖分子量对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影响小;随着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制品凝胶强度、TPA都有明显的增加,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添加量大于1.0%后,增加幅度减小;添加1%低脱乙酰度壳聚糖的鱼糜制品紧密,弹性高;与添加常用的配料淀粉相比,1.0%的壳聚糖即能达到添加4.0%淀粉的效果;在草鱼鱼糜中添加1%,DD为64%的壳聚糖同样能改善产品的质构。探讨了壳聚糖与CaCl2复配添加和采取不同的漂洗次数对鱼糜凝胶强度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观察鱼糜的微观结构,进行壳聚糖对盐溶性蛋白的吸附实验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研究壳聚糖与鱼糜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添加CaCl2与壳聚糖无法起到协同效果:漂洗一次的鱼糜添加1.0%的壳聚糖凝胶强度与漂洗三次的凝胶强度相当,达到4707g·mm,可以减少营养损失,提高得率;添加1.0%壳聚糖的淡水鱼糜凝胶形成了明显的网状结构,表明壳聚糖与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30℃温度下,壳聚糖在前10min内对盐溶性蛋白的吸附较快,吸光度OD值从0.125迅速降低到0.075,当吸附时间达到10min后达到平衡;壳聚糖和蛋白质之间以弱键结合。以上研究表明,壳聚糖改善了淡水鱼糜制品的质构和品质,扩大壳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A1298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140例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者(流产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存在着广泛的菌种资源,可以作为筛选发酵肉制品优良菌种的来源。本实验对自然发酵肉制品中的发酵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筛选和在牦牛肉中的应用研究,主要
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性的资源优势,但在评定生丝质量上,对主要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仍采用黑板人工目光检验。这不仅使检验的公正性受到影响,而且在效率、精确度方面
本论文于2009年开始在辊压法再造烟叶中进行了施加铵盐和氨基酸的试验研究,确定了铵盐和氨基酸的施加工艺和最佳用量,对再造烟叶的外观、感官质量、化学成分、烟气指标及使用
对系统性市场风险进行监管的一大难点是选择恰当的风险度量工具。对基于股票市场数据的五种常用系统性市场风险度量指标(β系数、VaR、ES、Co VaR、MES)进行归纳和特性比较,
卡亚(chidoscolus spp.)又称木波菜,为大蓟科(Euphorbiaceae)植物,是玛雅印第安人“理想的食物和医药”。卡亚在中美洲地区被用于防治糖尿病,据墨西哥天然营养研究所报道,卡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旨在解决传统农业保险经营与管理上的技术难题,本文选取1984—2013年山东省宁阳县的相关数据,设计了玉米风雨倒伏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究通过分析各类趋势产
粮油食品安全是当前的热点问题,粮油品质倍受关注。一系列关键指标的准确测定是现阶段粮油品质判定的主要依据,但实际测定工作中存在着人工滴定终点较难判断、人为误差大、结
近年来,现行油脂浸出溶剂正己烷,因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不断受到质疑。选择新的浸出溶剂,降低溶剂损耗,开发新的浸出工艺,已成为油脂工业技术革新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大
本论文围绕橙汁主要芳香成分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这一中心课题,以重庆库区主要发展的汁用甜橙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