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水热及溶剂热等合成方法,以Co(Ⅱ)、Ni(Ⅱ)和Cu(Ⅱ)为中心原子,以2,5吡啶二羧酸、甲酸、均四苯甲酸等为桥配体,哌嗪、邻菲罗啉等为端配体,合成了12种结构新颖的配合物,其中6种为无限结构的配合物,另外6种配位超分子化合物。分析培养出了单晶体,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各分子结构和晶体的结构,给出了明确的结构分析。它们的分子式如下: (1) [K2Cu2(C2O4)(C10H2O8)(CH3OH)2]n (2) {[Cu(C7H3O4N)(H2O)]·H2O}n (3) Cu(H2O)6·(C4H12N2)·(SO4)2 (4) [Cu(C12H8N2)(H2O)2]SO4 (5) Ni(C7H4O4N)2(C4H10N2)2·H2O (6) Ni(H1-C4H3O4)2(C4H10N2)2 (7) ⅠNiⅡNi(C10H2O8)(H2O)4·4(H2O) (8) [K2Co2(C2O4)(C10H2O8)(CH3OH)2]n (9){ Co(C7H4O4N)2(C4H10N2)·2H2O}n (10) Co(H1-C4H3O4)2(C4H10N2)2 (11) Co2(HCOO)6·2H2O (12) Co2(C10H6O8)4 (H2O)12Cl4·8H2O (H2C2O4=草酸,C10H2O8 ,C10H6O8=均苯四甲酸根离子/分子, C4H10N2=哌嗪分子,C4H3O4=顺丁烯二酸,C7H4O4N,C7H3O4N=2.5-吡啶二羧酸分子/离子,C12H8N2=邻菲罗啉,HCOOH=甲酸分子)其中配合物(1)-(4)都是Cu(Ⅱ)的配位聚合物,其中配合物(1)具有3D无限结构,配合物(2)具有2D结构,配合物(3)、(4)是单核化合物,配合物(2)、(3)和(4)最终通过氢键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一步连成了3D无限网络;配合物(5)-(7)是以Ni(Ⅱ)为中心金属原子,不同配体形成的具有不同维度的化合物。其中配合物(5)和(6)是单核Ni(Ⅱ)的配合物,分子中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氢键将其连成了具有3D无限结构的配位超分子,配合物(7)本身就是一个具有3D结构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8)-(12)是Co(Ⅱ)的配位聚合物,其中配合物(8)和(11)是具有3D无限结构,配合物(9)是1D链状结构,然后通过氢键连成的具有3D结构的配位超分子;配合物(10)和(12)是单核配合物,配合物(10)分子间存在着多种弱相互作用使分子被连接成成3D结构,配合物(12)则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成2D结构。采用IR和UV-Vis-NIR光谱元素分析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各配合物进行了标征。重点是对比分析了各系列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以及SPS与UV-Vis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配合物均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面光伏响应,表明化合物有一定的光-电转换特性。但是表面光伏响应的强度、位置、数量以及光伏响应带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是与各种配聚物的配体种类,直接配位原子的提点,中心金属的种类,价态以及中心金属离子的对称性及配位微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此外对比了这些配合物的SPS与UV-Vis光谱,发现他们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