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伦敦场地》解读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68471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艾米斯是当代英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小说家。同时马丁·艾米斯也是公认的语言天才和重要的后现代实验派作家。《伦敦场地》出版于1989年,被认为是马丁·艾米斯最强有力的小说作品。这部小说作为一部黑色喜剧讲述了一个谋杀之迷。小说的基调从带有深刻个人反思的高雅喜剧逐渐转变为最后期限将至时不祥的预感和恐慌。  由于马丁·艾米斯对内容的偏好,艾米斯的评论者们往往更看重他作品的形式和主题。对他最长的小说——《伦敦场地》的研究也集中在其的结构框架和其微妙和主题上。然而,《伦敦场地》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很多后现代写作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  后现代主义理论指出,后现代小说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即不相一致的原因和解释都存在于同一个文本之中,从而使“读者面临意义过于丰富的困境”。意义的不确定性在于有小说提供的多种可能的、不一致的解释,同时也在于缺少说明一种选择优于其他选择的证据。读者不能合乎逻辑地拥有所有的解释,然而他又不能提供证据在多种选择中确定一个。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作家马丁·艾米斯人生经历和写作生涯,以及小说《伦敦场地》的主要情节内容。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及基本理论,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本章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支撑。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不确定性在《伦敦场地》中的体现。这一章主要从主题的不确定性和情感的不确定性两方面进行讨论。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悲剧性在《伦敦场地》中的体现。这一部分主要从道德的悲剧和人物形象的悲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游戏性在《伦敦场地》中的体现。这一章从时间的游戏性和死亡的游戏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六部分是结语。
其他文献
在国外,众多研究者对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习者所作的大量实验已证明,无论是从认知和非认知的角度讲,合作学习法都优于个体学习法及竞争学习法.然而,在中国则很少有对合
翻译始终都受到三种因素的操纵:诗学、译者或当代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诗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环境和象征,另一方面是指文学的社会角色.前者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坛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张爱玲也是一位出色的中英双语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一生进行
《权利与荣耀》是格雷厄姆·格林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也是他的四大宗教小说之一。该作品在学术界饱受批评与争议,却无疑的成为了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本文以热拉尔·
作为一名黑人作家,活克肩负着强烈的历史使命,她将犀利的目光投向许多至今仍困扰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比如黑人问题、妇女问题、宗教问题、同性恋问题以及非洲的殖民地问题.同
该文通过对英汉对比修辞假设的进一步验证,探讨影响中国EFL学生英语作文语篇模式的因素,以丰富作者对英语写作领域的认识并试图讨论该研究在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意义和
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代表诗人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3)被誉为“圣殿的甜蜜歌者”。他的诗集《圣殿》于1633年出版后赢得了当时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其虔诚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