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H接收系统中多协议解封装及时间分片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数字电视的迅速发展和移动多媒体设备——手机、PDA等的普及,新的技术被发展并应用于手持设备数字电视的接收。其中欧洲的DVB-H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for Handheld Terminals)标准提供了较好的手机电视设计的解决方案。该标准是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VB-T(Terrestrial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的扩展应用,能够在移动环境下为便携式或手持终端提供高品质和可靠的多媒体服务。本文就DVB-H标准中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多协议封装的TS(Transport Stream)传输流的解析过程及时间分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设计实现。本文首先从DVB-H标准入手,从宏观上介绍了DVB-H整个系统的架构。随后深入分析了DVB-H接收系统中数据链路层的关键技术包括时间分片,多协议封装和前向纠错功能。DVB-H链路层的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多协议封装的数据传输格式,本文分析了其数据包格式,相关的服务信息表格式,以及对传输包中的CRC32校验及和校验机制作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最大的创新在于设计实现了基于硬件架构的多协议解封装过程,采用硬件实现的优势在于其比软件更快的解析速度。多协议解封装在整个数据链路层中具有核心地位,能否正确的解析多协议封装的数据包,关系着整个接收系统的最终的节目能否正确接收并显示于终端。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个状态机控制的数据流解析机制,同时该解析机制包括了数据包过滤,数据包校验,不同数据包间的切换,产生包处理中断信号等。本文还对数据链路层时间分片控制机制作了相应的探索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软硬件协同控制机制的解决方案。该方法将硬件设计的时间控制模块与外部软件驱动检测及中断处理控制机制相结合,实现了对DVB-H接收端的时间分片的管理控制,从而有效地优化了节能状态时间,达到了降低功耗的目的。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DVB-H接收系统的数据链路层的仿真验证及FPGA测试过程。本文所提出的设计不仅在整个系统中通过了所有的测试要求,同时在FPGA平台上实现了DVB-H系统的节目接收和实时播放演示过程。
其他文献
当前,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都在加速研究对危险品和污染物的高灵敏度探测手段,离子迁移谱技术(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IMS)是痕量物质检测的一种新方法。它凭借其结构简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首先介绍了二次曲面镜的朗奇检验法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朗奇检验的几何和物理原理,其次还介绍了朗奇光栅制作原理及朗奇检验灵敏度的传统分析方法和定义等相关理论。针对二次曲面镜的朗奇检验方法的灵敏度,本文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其物理意义为一个朗奇光栅周期所能检测到的镜面偏差大小能力。即如果给定的光栅能够检测到的镜面偏差斜率越小,说明其检测能力越大,其检测灵敏度也越大。这种评估方法通过对研究光栅
法拉第筒、电阻环、磁探针和罗果夫斯基线圈是束流诊断中几种常用的方法,电阻环和罗果夫斯基线圈由于结构简单和实时性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电阻环相比,罗果夫斯基线圈的优点在于测量范围大、高频特性好、制作成本低。径向结构的高功率微波器件电子束沿径向发射,本文提出了用罗果夫斯基线圈来诊断这个径向电子束的束流强度。本文首先介绍了罗果夫斯基线圈的基本结构和等效电路,提出了用罗氏线圈诊断径向束流的原理,分析了罗氏
基于GPS的姿态测量和变形监测系统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可连续工作等特点,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GPS测量系统需用多根天线和多个接收机实现载波相位数据的采集和基线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