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间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对湿地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对双台子河口湿地植物、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对于湿地保护、恢复与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充实和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辽宁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对双台子河口湿地三种优势植物(赤碱蓬、芦苇、水烛)及植物群落下的土壤进行调查与采集样品,探究双台子河口湿地土壤、植物养分含量分布特征,探究双台子河口湿地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布,分析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湿地土壤、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湿地植物—土壤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双台子河口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不同,其中有机碳含量(5.38~8.60mg/g)相对较高,全磷、全氮含量(0.98~3.10mg/g,0.21~0.40mg/g)相对较低;土壤全氮含量变异系数(53.05%)最高,其次是全磷含量变异系数(25.86%);随土壤采样剖面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及全磷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2)双台子河口湿地的土壤C/N、C/P、N/P随着土壤采样深度的增加,基本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本研究区的土壤C/P比值(20-30)低于全国(105)及全球平均水平(186);对土壤C/N比值的分析,发现双台子河口湿地的土壤有机质以海源性为主,且土壤硝酸盐淋溶危险较高;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的N/P比值差异较大。(3)双台子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的C、N间不存在相关性(P=0.197,R2=0.3812),而N、P间呈极显著相关(P=0.009,R2=0.6501),C、P间呈较弱的相关性,说明植物体N、P间协同性、稳定性较强;全氮、全磷含量在各构件部表现为叶>根>茎,除芦苇外,其它两种植物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根>茎>叶。(4)各群落植物的根、茎、叶的C、N、P化学计量比均为C/P>C/N>N/P,植物叶片的N/P值均大于16,说明本区域植物生长受P限制。(5)通过分析影响双台子河口湿地土壤C/N/P值的因子,发现各植物群落土壤pH值与土壤全磷含量存在显著相关(P=0.039);通过分析影响植物C、N、P化学计量比值的因子,发现土壤pH值及含水量与植物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密切相关,土壤pH值与植物茎叶部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P=0.020,),含水量与植物叶片全氮含量存在显著相关(P=0.033)。(6)土壤、植物C、N、P化学计量比之间存在相关性,土壤TP与植物体TP呈显著相关(P<0.05,R2=0.5894),土壤C/N与植物体C/N呈显著相关(P<0.05,R2=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