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中血管生成、VEGF及其受体水平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55769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以下简称肝癌)中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受体(VEGFR:Flt-1、Flk-1、Flt-4)表达水平以及血清VEGF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病例与方法:筛选60例病理类型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坊时间为30.5个月。应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两步法检测原发肿瘤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MVD)、VEGF表达情况;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标本中三种VEGFR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其中30例患者术前血清VEGF水平,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及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①PHCC原发肿瘤标本中的MVD、VEGF、Flt-1、Flk-1、Flt-4和血清VEGF共6个指标的表达均与HBV感染、肝硬化结节情况无关(P>0.05);均与肿瘤直径、分期和/或分化、癌栓情况有关(P<0.05);部分指标与肿瘤数目、肿瘤包膜完整情况有关。②VEGF表达差异与MVD的表达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表达组的MVD平均值高于低表达组(P<0.001);三种VEGFR和血清VEGF与MVD和VEGF(分值)进行相关分析检验,Flt-1、Flk-1与MVD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lt-4、血清VEGF与MVD,Flt-1、Flk-1、Flt-4、血清VEGF均与VEGF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就复发而言,60例患者中,26例复发,34例未复发,前者的MVD、VEGF、Flt-1、Flk-1水平均较后者为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3,0.013,0.031,0.026);Flt-4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66);30例患者中,8例复发,22例未复发,前者的血清VEGF水平较后者为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5)。④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VD、VEGF、Flt-1、Flk-1和血清VEGF5个指标的低表达组的无瘤生存率均比高表达组高(P<0.05;0.009,0.017,0.025,0.042,0.013)结论:①PHCC原发肿瘤标本中MVD、VEGF、Flt-1、Flk-1和血清VEGF 5指标均可作为估计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有利于选择术后复查及预防性治疗的方式②MVD、VEGF、Flt-1、Flk-1、Flt-4和血清VEGF 6指标在诊断病情和选择治疗方面均有意义。③MVD、VEGF、Flt-1、Flk-1、Flt-4和血清VEGF之间大多具有相关关系,如联合检测对预后价值更大。④血清VEGF可做为简便有效的独立预后指标,在未行手术情况下即可测知,因而极具临床实用潜力。
其他文献
<正>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就是各个国家防洪排涝的重点内容,而水利水毁工程的修复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基于此,通过阐述吉林省海龙灌区辉发河流域和盛拦河坝2010年水利水毁的基本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越加凸显。中医高等教育更是面临着知识经济社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医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如何从教育观念
报纸
该文基于本班实际,从大学生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良好班风的形成与建设以及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家校沟通方面入手,倡导人性化管理,以学生为本并对构建和谐的大学班级进行了初
目的 总结心脏粘液瘤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 1981年5月至2004年2月,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2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肿瘤摘除术。左房粘液瘤均经右房一房间隔切口手术,右房粘
目的:研究和探讨了中药复方加味异功散及其与化疗药物联用治疗小鼠移植性肝癌的疗效和机理 方法:采用小鼠移植性肝癌(H22)动物模型,给予加味异功散高、中剂量灌胃。分别进行加
"岩矿分析"是地质工作的"排头兵",被喻为人类认识地球的显微镜。当前,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以及化工、冶金、燃料、农业、商品检验、国防科技等诸多领域,岩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流闭环反馈控制的交流恒流源控制电路。重点介绍了该电路的设计思想。实验结果表明,该电路调整方便,控制精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In this paper,
ephrinB2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研究表明,ephrinB2特异性标记原始动脉内皮细胞,而其受体EphB4则主要标记静脉内皮细胞。某些肿瘤中部分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也
对财产收入的核算已经成为研究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国民核算体系(SNA2008)存在较大分歧,有必要依据国民核算理论,对当前收入分配理论研究与
相对较低的骨密度是衡量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之一。形成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由成骨细胞主导的骨生成和由破骨细胞主导的骨吸收的严重不平衡。作为全球性的流行病之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