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头穴捻转手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为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治疗组)和试验组(西药治疗+头穴捻转手法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mg,po,Qd)、神经营养(神经节苷脂100mg,ivgtt,Qd)、改善微循环(疏血通6ml,ivgtt,Qd)和自由基清除(依达拉奉30mg,ivgtt,Bid)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1次/日,连续治疗14天;试验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双侧顶颞前斜线,于上1/5、中2/5、下2/5接力式各刺入1针,行捻转手法,频率200次/分,角度180°,每9min捻转1次,每次捻转1min,共捻转3次,留针30min,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14天。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神经科肌张力分级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在试验第1天针刺前和针刺后即刻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评估试验组偏瘫患者肢体近端肌力的改善情况,以观察头针的即刻效应。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MA运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运动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MA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BI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2%,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肌张力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有由低下向增高的发展趋势,试验组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有由低下或增高向正常的发展趋势,两组患者上、下肢的肌张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针刺前和针刺后即刻肌力比较首次针刺后即刻试验组患者上、下肢近端肌力均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上肢即刻效应的出现率为65.5%,下肢即刻效应的出现率为69.0%。结论:(1)头穴捻转手法针刺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头穴捻转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有良性双向性调节作用,并且能够阻止患肢从迟缓性瘫痪向痉挛性瘫痪发展的趋势。(3)头穴捻转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肌力能够产生明显的即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