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乐舞意象的承传与接受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d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与乐舞结合的历史悠久,只是到了唐代达到了顶峰。唐代乐舞的兴盛为诗歌的兴盛提供了素材,诗歌的发展也为后人对唐代的乐舞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价值。“立象以尽意”是意象的目的,乐舞意象不仅丰富了唐代文人志士的生活,并在后世的承传与接受过程中赋予乐舞意象以新的情感意蕴。  本文通过梳理唐诗乐舞意象的背景以及繁盛的原因来着手,然后概括唐五代后的继承和发展概况;再通过唐代经典作品的解读来看乐舞意象的承传和接受研究情况;最后展现乐舞意象在当代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其他文献
传统儒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它关注的焦点是人怎样能够合于伦理,成就道德的问题,这也是自古以来历代儒家不遗余力,推崇备至的心性之学。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儒家之
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理性国家和理性社会的观念土崩瓦解,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整个西方世界,痛苦、忧虑、烦恼、死亡
蔡元培(1868-1940)生于世纪之交,正值新旧、中西文化交锋的时期。他学贯古今中西,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借鉴了西方新知,并将二者融合于他的美育理论中。在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折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的精英艺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它与琴、棋、画、瑟等艺术形式并行体现,揭示着对人类自身理解的普遍性。这种特殊性的艺术离不开主体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时代效应与其所呈现的审美样态密不可分,这种审美样态是通过主体的内在精神外化于客体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主体的情感、意趣、学识修养、艺术追求、及其对书法审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的掌握等方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