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是近二十年来首先从美国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凡是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中为了个人效用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运用个人判断进行会计程序选择,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达到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或者影响依赖会计报告数字的合同结果的目的的行为,都属于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权责发生制会计的认识,加速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实证会计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盈余管理已经引起了包括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人们的直观判断和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现象。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否影响了我国股市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投资者是否能够有效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意见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做出这种判断,需要研究人员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证实。本文借鉴中外研究的优秀成果和经验,首先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其次从规范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盈余管理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剖析,并从中分析提出文章的经验研究假设,即市场对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作出反应。选择能较好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构建套利组合,通过多个模型对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套利组合能够获得异常收益率,即表示市场没有识破盈余管理行为。经过检验投资者不能识破通过应计项目和线下项目未预期净收益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接着从审计意见的角度出发,检验当注册会计师通过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告诉投资者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市场的反应情况,找出投资者不能识破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并分析了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关系,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将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联系起来,从博弈角度为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出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二章介绍了盈余管理的有关理论,包括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盈余管理的特征、盈余管理的经济学解释、盈余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盈余管理市场反应的内容,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由于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规范分析,因此本章主要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三类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包括各种模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它们的优点及缺陷,为建立新模型奠定基础。第四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阐述了我国股市的特殊性导致了盈余管理的必然性;然后介绍了常用的三种盈余管理的经验判断方法――关注法、剔除法和分析法,通过采用这三种方法分析在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最后采用修正的盈余分布法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盈余管理的程度。第五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具体分析,包括对IPO公司、亏损公司和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目前国外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并且上市公司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操控盈余。第六章就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采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多个组合模型验证了市场是不能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即投资者不能识破通过应计利润项目和线下未预期净收益两种方式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可以看穿通过非主营业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并指出盈余管理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第七章从审计意见的角度出发,研究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分析了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说明了投资者不能看穿盈余管理的原因;验证了当投资者从审计师那里得到上市公司明显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市场的反应情况,并找出其原因,说明投资者之所以不能识破公司的盈余管理的是因为投资过渡造成的。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极端值的现象是由于审计意见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来识别盈余管理。第八章在博弈论的基础上对盈余管理存在的缘由进行分析,分别介绍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平衡关系,并据此对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从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审计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九章对本文研究存在的缺陷进行总结并称对该缺陷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对整篇文章起到一个总结性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分别采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证明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普遍性;在截面琼斯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期间费用、无形资产和线下项目三个变量形成新的应计利润模型来分析IPO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同时采用新的Jones CF模型和AP模型验证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发展了一种新的模型——线下项目分布模型来验证配股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在研究投资者能否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时,在原有的HPR模型中增加了一个反应我国证券市场特色的变量——非流通股的标准秩;分析了审计意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为上市公司收买审计意见提供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