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隧道洞口段开挖受其地质条件、开挖工法及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在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较洞身段差,易发生地表开裂塌陷,边仰坡崩塌、滑坡等灾害,故常作为整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程。软岩隧道洞口段更是如此,因此分析软岩隧道洞口段开挖过程中围岩及边仰坡的稳定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渝长高速扩能改造项目唐家嘴隧道出口段,采用理论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再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软岩隧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隧道洞口段开挖受其地质条件、开挖工法及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在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围岩稳定性较洞身段差,易发生地表开裂塌陷,边仰坡崩塌、滑坡等灾害,故常作为整座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工程。软岩隧道洞口段更是如此,因此分析软岩隧道洞口段开挖过程中围岩及边仰坡的稳定性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渝长高速扩能改造项目唐家嘴隧道出口段,采用理论研究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再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软岩隧道洞口段开挖工法和雨水入渗耦合作用下的围岩及边仰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总结了软岩定义的发展历程和隧道工程中软弱围岩的分级,分析了软岩的地质特征和力学特征及软弱围岩隧道洞口段各开挖工法下的变形规律,得出:(1)各工况的围岩变形均较大,隧道断面关键点竖向位移属拱顶下沉和仰拱中心隆起最大;(2)双侧壁导坑法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最小,CD法的仰拱隆起最小;(3)双侧壁导坑法和CD法优于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和三台阶法。(2)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理论,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土质边坡降雨入渗作用下的稳定性,得出:随着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安全稳定系数逐渐减小,塑性区由坡脚位置逐步向坡顶发展,形成贯通的塑性剪切面而造成边坡失稳。(3)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唐家嘴隧道出口段CD法开挖和雨水入渗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得出:(1)最大拱顶下沉所在断面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约为开挖跨径的0.67倍,约为开挖净高的0.98倍;(2)最大仰拱隆起所在断面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约为开挖跨径的0.11倍,约为开挖净高的0.16倍,即近掌子面处仰拱隆起较大;(3)最大上测线周边收敛所在断面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约为开挖跨径的0.56倍,约为开挖净高的0.81倍;最大下测线周边收敛所在断面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约为开挖跨径的0.45倍,约为开挖净高的0.65倍,故上述断面在开挖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4)进洞后,洞口边仰坡各向位移值均较小,在200mm/d的降雨持续作用48h后,洞内围岩虽出现了明显突变增大的位移,但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这表明CD法和喷混支护对边仰坡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他文献
材料的模量是路面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的关键参数,如何准确地获取材料模量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目前将沥青混合料视作线黏弹性材料的假设忽略了其材料非线性特性,致使沥青混合料的模量取值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表征沥青混合料材料的非线性行为从而获取准确的材料模量,通过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材料非线性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三轴围压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速度的加快,隧道建设数量日益增多。根据对已建成通车公路隧道的运营现状调查发现,公路隧道照明普遍存在运营费用高、隧道照明设备配得起、用不起现象,从而使得公路隧道照明安全与能耗矛盾日益严重。为节约电费开支,减少运营成本,一些节能化方法和技术逐步应用于隧道照明。由于隧道照明安全、节能、舒适与隧道内的照明质量密切相关,在目前层出不穷的照明新技术应用前提下,隧道照明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提高以及如
成都地区砂卵石地层离散型强、稳定性差、受力方式特殊,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过程是典型的非连续介质问题。砂卵石地层施工中更易出现坍塌事故,目前对于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对其失稳机制的研究多参考砂土地层破坏机理,研究仍需深入。本文以成都地铁十七号线某区间盾构工程为工程背景,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开挖面破坏机理,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
奥克托今(HMX)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猛炸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中,其高感度特性所导致的低安全性一直是含能材料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含能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它的结构特征、性质表现和外部环境的刺激方式。本文以奥克托今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第一性原理(DFT)方法研究HMX不同晶型及HMX/LLM-105共晶的结构特征和性质表现,并围绕共晶的形成机制展开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压力和
近些年,钢管混凝土拱桥因其独特的优势,其数量不断增多,跨径不断增大,但是,现行钢管混凝土拱桥规范只限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静力设计与施工校核,迄今尚无专门针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的规范出台,即便关于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的研究文章不少,然而,从刚度退化的角度来研究其抗震性能的论文却是鲜见。于是,本文围绕刚度退化为核心,以钢管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为切入点,用数值分析的手段探究了钢管混凝土拱桥在地震作用下的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各国规范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单向均匀受压四边简支曲面加劲板(包括母板面外凸曲、面外凹曲和面内弯曲加劲板)的受力性能。在桥梁工程领域,曲线钢箱梁、变高钢箱梁和拱桥钢箱拱肋等都广泛运用了曲面加劲板。然而,国内外对此类曲面加劲板受力特性的研究甚少,并且各国规范也缺少相关条文,所以研究具有弯曲半径的加劲板受力特性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弯曲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已是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里程最长、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隧道作为公路特殊的构造物,其独特的环境使得公路隧道需要人工照明。据调查分析,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电能消耗占隧道总电能消耗的比重约为80%,运营企业电费支出负担沉重,但隧道照明系统又是隧道内驾驶者获取交通信息的重要保障,是公路隧道运营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提高公路隧道照明效能的角度出发,基于系
桥梁结构是交通运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出行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球每天都会发生地震,强震下桥梁结构一旦发生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给抗震救灾带来诸多的不便。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桥梁抗震性能的研究,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到如今逐渐兴起的减隔震方法,运用减隔震耗能元件在减震方面的效果已被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所认可,防屈曲耗能支撑装置作为一种减隔震构件,在
随着减隔震设计的发展和结构抗震需求的提升,粘滞阻尼器在大跨度悬索桥中被广泛运用,在悬索桥的减振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阻尼器的参数设置直接影响了其消能减震的控制效果。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漏油是阻尼器常见的一种病害,伴随着阻尼介质的泄露,阻尼器的工作状态发生改变,增加了地震作用下桥梁和阻尼器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讨论阻尼器参数及健康状态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并开展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的易损性分析,是涉及
近年,我国的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人行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行桥的功能主要是帮助行人跨越山川、河流、峡谷,普通的混凝土梁桥、拱桥一般结构刚度较大,人在桥上行走时,桥梁的变形较小,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晃动,行走较为舒适。而对于钢结构的人行斜拉桥和人行悬索桥这种柔性桥梁,结构自振频率较低,当频率处于行人脚步频率敏感范围时,会发生人桥共振现象,结构的振动响应较大,影响人行舒适度,当振动剧烈时,还可能危及行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