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中成年女性面部软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寻求正畸治疗的动机已经从单纯的排齐牙列演变为同时要求改善颜面部美观的社会心理学行为。近些年,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人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70%以上的成年女性想要通过正畸治疗改善自我形象。因此,越来越多的正畸医生开始关注并试图寻找成年女性在正畸过程中面部软组织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随着立体摄影技术以及配套软件的完善,对于颌面部三维形态变化的研究逐渐成为了正畸临床研究中的一项热点,国内有学者对面部进行分区后,通过三维软组织标志点测量法,以及三维面部坐标重叠法对成年正畸患者正畸前后的面部软组织进行了测量,发现正畸治疗前6个月变化最明显,测量出了正畸前后面部不同区域变化的数值;并且发现咬合高度的增加与面部的变化存在弱相关关系。但是纵观国内学者的测量方法,依然是基于传统的软组织标志点测量法:线性距离,角度测量和比例指数之间的关系。这种传统的形态计量学方法的具有一定的缺陷:每个测量数值都只能反映整个面部软组织结构的少量局部信息;由于人类视觉的局限性,不同的人对标志点的理解略有不同,从而导致定点位置不一致;部分标志点所在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会导致测量误差,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传统测量方法难以对整个面部软组织进行全面和直观的展示。几何形态计量学(Geometric Morphometrics)是一种革命性的形态定量测量方法,是一种严谨的统计学理论。在分析过程中形态计量学可以保留所有三维面部数据中的编码地标的形状和形态信息,对其进行整体分析,而非对面部数据进行人为划分后的孤立分析及测量。这可以得出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并且通过强大的多元统计学分析法,直接可视化的进行面部形状和形态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拟采用几何形态计量学方法中的广义普鲁克分析法(Generalized Procrustes Analysis,GPA)来研究成年女性正畸患者在治疗前六个月的面部软组织形态变化。为正畸治疗对成年女性患者面部软组织的影响提供更为精确的实验数据,为正畸医生制定更加精确的正畸矫治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正畸过程中面部变化模式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索,为预测正畸治疗过程中患者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提供研究基础以及实践经验。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三维面部坐标的提取及分析方法的探索目的:探索对部分纳入的实验对象的三维面部数据提取方法及几何形态计量学分析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患者10名,在治疗开始后,分别于初诊(T0)、3个月(T1)和6个月(T2)使用Morpheus 3D面部三维摄像系统采集面部3D图像,使用IDAV Landmark Editor(David F wiley v.3.0.0.6)提取5个面部标定点,使用刚性配准算法和非刚性配准算法将人体测量面具与每幅三维人脸图像进行配准,提取面部空间密集性数字化坐标。随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广义普鲁克分析法(GPA),Adonis函数进行排列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对面部变化进行尝试分析,随后即可使用R语言中的图像工具包(ggplot2 package及pheatmap package)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对比。结论:刚性与非刚性形变算法,可以将人体测量面具准确的覆盖于人脸三维图像上。几何形态计量学中的广义普鲁克分析法可以对面部可以有效提取所蕴含有的三维坐标信息并对比不同平均面部形态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可视化展现。第二部分:GPA分析法分析正畸成年女性患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形态学变化。目的:通过GPA分析法分析成年女性正畸患者在治疗前6个月的面部软组织三维软组织变化,并比较拔牙与非拔牙对软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患者43名,分为2组:非拔牙组21人,拔牙组22人(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或第二前磨牙)。在治疗开始后,分别于初诊(T0)、3个月(T1)和6个月(T2)使用Morpheus 3D面部三维摄像系统采集面部3D图像。所有患者均采用唇侧直丝弓矫治系统,严格按照预成超弹镍钛弓丝序列一月一换,通过第一部分所展现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面部形状变化在正畸治疗前6个月中,具有统计学差异。对三个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后,T0至T1和T0至T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热图显示,在排齐整平治疗后患者的颞区,颧弓下区和下颌角区软组织更为凹陷,唇部区域和颧弓区域的软组织更加突出。从T0到T1、T1到T2、T0到T2,在以普鲁克距离(PD)为单位的标准下,面部形状变化幅度分别为0.009、0.004、0.010。不同时间段面部形状变化的平均数值分别为1.32 mm、0.21 mm和1.34 mm。在排齐整平过程中,平均面部形态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治疗阶段患者的面部形态差异无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前3个月面部软组织变化速率是第4~6个月的2倍。在正畸治疗开始后,颞区,颧弓下区和下颌角区软组织更为凹陷,唇部区域和颧弓区域的软组织更加突出。第三部分:正畸牙齿疼痛对面部软组织变化影响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初步探讨患者在排齐整平阶段,正畸牙齿疼痛与面部软组织变化规律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患者43名。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8制作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在患者更换不同型号弓丝后(0.012英尺,0.014英尺,0.016英尺,0.016×0.022英尺,0.018×0.025英尺)的第2小时,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10天,在家自行填写视觉模拟评分表疼痛评分表,复诊时回收此表,并进行统计。使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OVA)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不同型号弓丝对于患者咀嚼时产生的疼痛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更换弓丝后,患者在第一天后疼痛值达到最高峰。从第二天到第十天,咀嚼的疼痛疼痛程度每天呈递减趋势,其中大部分患者在第十天时咀嚼痛基本消失。在不同型号弓丝之间,咀嚼导致的牙齿疼痛的程度及其变化程度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随着弓丝的逐渐替换,患者咀嚼导致的牙齿疼痛程度在逐渐降低。结论:正畸加力导致的疼痛是面部软组织变化的始动因素。正畸弓丝的顺序更换对患者产生的疼痛并无统计学差异,与面部软组织变化速率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2017年EULAR/ACR标准和1975年B/P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uvenile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JII M)回顾性队列中的分类能力。方法:对近10年内在我院就诊的189名疑似JIIM的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等资料,以医师临床诊断为标准,分别计算EULAR/ACR标
目的:测定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水平,分析二者与实验室指标及冠状动脉Z值的相关性,探讨MPO、NE与KD发病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初诊急性期KD患儿,按照冠状动脉受损程度Z值、冠状动脉受累的条数等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PO、NE水平,比较不同程度冠脉受累各组间患儿血清MPO、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儿在无症状时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capacity,DC)、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规律,分析DC对VVS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01.01~20
目的:分析婴儿重症沙眼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探讨鼻咽抽吸物沙眼衣原体拷贝数与重症沙眼衣原体肺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92例沙眼衣原体肺炎婴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年修订版)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对各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用ROC曲线探讨沙眼衣原体拷贝数对于重症沙眼衣原体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192例患儿中,普通组1
目的:探究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败血症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MDR-KP)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将2000年9月至2020年6月我院新生儿诊治中心住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败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其病
背景:Townes-Brocks综合征(Townes-Brocks syndrome,TB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异常综合征,以肛门、四肢及外耳发育畸形和听觉异常为特征,同时可以有肾脏病变。目前已有研究表明TBS是发育基因spalt样转录因子1(SALL1)基因突变的结果。结果:我们报告了2例Townes-Brocks综合征患儿,2例患儿均因肾脏病变起病,追踪病史发现其他系统畸形,
目的: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探究本研究免疫治疗方案对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总结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依据设定标准纳入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予以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继以激素冲击治疗,结束后经2~4周评估无反应则予以重复一线治疗或二线免疫治疗。有效性评价指标为免疫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m RS评分。总结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特点,用二元Log
目的:本研究采用中文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简化版(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14,OHIP-14)对经过牙周治疗并定期牙周维护治疗1年以上的牙周炎患者和未治疗的牙周炎患者进行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评估,探究牙周治疗对患者OHRQoL的影响,为牙周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心理学研究提供理论
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定研究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6和9对大鼠来源的永生化前成牙本质细胞(Immortalized preodontoblasts,iPDBs)的成骨分化作用。材料和方法:体外实验:通过引入基于SV40T抗原慢病毒的可逆性永生化系统使前成牙本质细胞(Preodontoblasts,PDBs)永生化。用噻
目的:据报道,每年因烧伤和慢性伤口而受到影响的人分别超过1100万人和650万人。大面积的皮肤创伤或烧伤在治疗后通常会留下疤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伤口愈合敷料主要致力于抵抗感染和炎症,递送生物活性物质以促进修复,但这些敷料通常可以加速皮肤的愈合,但却很少能促进皮肤附属器的再生。而细胞疗法虽疗效较佳,但其涉及到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时间和物质成本均较高。羊膜构成了预先形成的干细胞膜片,含有丰富的干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