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的乡村小学面临着严重危机,主要表现为乡村小学适龄人口减少导致的教育资源浪费与乡村教育资源短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学校布局调整运动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开展。乡村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效率价值取向,并且布局调整中的效率观倾向对乡村家庭利益以及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公平造成极大损失。
通过观察、访谈四川省X县学生家长、村民可知,当地政府衡量布局调整的标准被量化为撤并学校的数量及速度,致使目标演变成为“用最短的时间撤并最多的学校”。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强制性撤并事件时常出现,造成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远离家庭成长。由于学校撤并而发生的住校费用或乘车往返费用,实际上是本该由改革者支付的成本转移给了农民家庭,这反映出村小撤销后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受教育家庭利益损失问题,从而说明了布局调整的效率对公平的影响和危害。
在比较美国学校布局调整基础上可知,布局调整应从倡导“规模效应”到追求“多元均等,,教育理念的转型,不要只考虑规模效益会节省政府教育投资,学校布局调整应该将多种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在乡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广泛吸纳乡村各方力量,以程序公正保障结果合理,政策供给应该以需求为本,反映村民的教育偏好,避免“一刀切”式的学校布局调整。回归教育本位,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兼顾教育规模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价值。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实际,未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价值导向实现四个转变,并依靠政府力量从外部建立一种教育公平保障机制,补偿布局调整效率追求对教育公平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