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两个经济发展类型有较大差异的失地农民村(G村和T村)农民的职业转移现状、职业转移途径等的调查,对比研究城市化背景下我国中部地区不同村失地农民职业转移差异,并依据这种差异,分析不同经济类型失地农民村的职业转移的特点以及职业转移与其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基于湖南省长沙市两个失地农民村的实证调查发现:(1)失去土地以后,大部分失地农民在政府、社会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实现了初次职业转移,但是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大多在技术要求低、进入门坎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2)地理位置对失地农民职业转移产生了重要影响。越是靠近城市中心的村,土地流转速度越快,土地升值的空间越大,对资本、技术、劳动、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也越强,从而整体开发和发展状况越好,失地农民职业转移更加顺利,得到的实惠也越多。(3)职业转移过程中,没有集体经济作为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村,家庭因素的作用大于个人因素的影响,即“后致性因素对失地农民职业转移的影响逐步扩大,职业转移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非农职业转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这一具体假设被证伪。这一分析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地理位置影响了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影响到失地农民的职业转移。
从目前职业转移的状况来看,失地农民要想在城市化过程中成功实现职业转移,首先,必须为失地农民获得第一个新的职业岗位提供可供选择的社会空间;其次,失地农民的职业转移走上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的道路。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进入城市社会分工体系的失地农民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才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