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民族教育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较为普遍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但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极少,且主流的学习适应性干预手段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适用程度不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教育带来了巨大变革,信息技术在提升教育覆盖面、打破教育时空壁障、提升教育悦趣性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与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干预手段创新的需要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有必要全面了解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影响因素,探索以技术手段干预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的新途径,弥补已有干预手段的缺陷与不足。本研究中采用了一种以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提升为核心目标,以游戏化学习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游戏为核心技术,辅以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思维导图、反思日志等技术,以达成情感培养、态度转变、知识学习、信息掌握为主要目标的多种技术混用、全覆盖、递进式的干预方式,简称多技术递进式干预。本研究围绕“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如何?如何测量?”、“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四个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扎根理论、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西北边疆四省的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生为研究对象(前期访谈调查38人,问卷调查1061人次),聚焦少数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适应性问题,科学地编制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量表、立体地呈现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回溯再现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发展过程、科学地探索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设计并验证了(持续近一年的干预实验)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技术干预材料(自制的系列教育游戏《走进预科》)、干预活动等。研究获得了以下成果和研究结论:(1)利用量表编制科学方法,形成了由教学条件、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三个维度,19个题项构成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量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用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测量。(2)通过调研发现,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具有以下特征:1.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满族、回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较高,蒙古族、苗族和东乡族则处于较低的水平,苗族、东乡族、蒙古族分别在教学条件、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表现出了较低的水平;3.西北边疆各省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没有设置预科教育基地省份的预科生学习性水平较低;4.男生与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学习方法与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维度存在显著差异;5.高中时为文科生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要高于高中时为理科生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各维度均高于理科生,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6.使用国家通用语作为日常交际语言的预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要高于使用民族语作为日常交际语言的预科生,并且在各个维度上均要更高,但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7.来自城市、乡镇、农村和牧区的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相差不大,来自乡镇的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最低;8.在预科教育学院学习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其总体学习适应性水平及三个维度均要显著高于在普通二级学院学习的少数民族预科生;9.高中时期不同住校情况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方面差异不大;10.非独生子女预科生学习适应性水平要高于独生子女预科生,但差异并不显著。(3)通过调研发现,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呈现出U型发展趋势,即在初入预科时由于充满了憧憬而学习适应性水平较高,在遭遇了落差后,逐渐走向迷茫与侥幸双生的阶段,学习适应性水平逐渐走低;以第一次期末考试为标志,学习适应性水平探底,预科生走向警醒或无助,部分预科生通过自身觉醒、外界帮扶走向学习适应性回升之路,部分预科生因无助而走向沉沦;对于警醒的预科生来说,他们将会进入到第四阶段,通过自主调整努力改变现状,并在升入本科之前达成适应,适应性达到最高峰。(4)通过调研发现,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如下:学习投入、学校因素、语言与文化、专业承诺是影响少数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学习投入、学校因素、专业承诺是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教学条件(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学习投入、学校因素、专业承诺是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方法与能力的主要因素;学校因素、语言与文化是影响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态度与动机的主要因素。(5)通过干预需求分析、干预目标设定、干预核心模式提出、干预策略提出、干预主题设计、干预原则确定、干预材料设计等多个环节,系统而合理地设计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多技术递进式干预活动。经过近一年干预实验,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适应性量表数据分析表明,多技术递进式干预对于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变化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作用,它能够避免预科生学习适应性走出U形发展趋势,尽管在最后一次测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相近,但是对照组在预科中间时段的学习适应性“探底”足以造成诸多消极影响。访谈数据分析表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这种干预方式整体持正面评价,技术干预对于初始学习适应性水平中等、较低的预科生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作用,且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规章制度的了解以及专业承诺的提升方面。反思日志分析表明,实验组预科生对于预科阶段学习、生活态度更为积极,他们的反思更多,且集中于学习方面,他们普遍能够结合干预游戏内容对本科生活进行畅想、规划,且思路较为开阔。(6)研究推论,我国民族预科教育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完善:1.切实提升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层级并有效落实;2.着力填补预科教育存在的省际和校际发展“鸿沟”;3.有效区别不同背景预科生学习适应性的现实差异;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独特作用;5.合理强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信息化政策支持力度;6.深入落实国家通用语推广政策并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