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叶是我国应用较早的一种传统中药,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的干燥叶,被历版中国药典收载。艾叶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自明代以来,蕲艾叶一直为公认的艾叶道地药材。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蕲艾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蕲艾叶虽然品质优良,但其质量也应该受环境因素、栽培技术、干燥方式、采收情况、储藏期等条件的影响。为此,笔者对上述不同条件下蕲艾叶的有效物质挥发油、总黄酮、鞣质的含量及出绒率进行了测定;以不同环境下所产蕲艾叶为样品来源,建立了蕲艾叶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蕲艾叶中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影响蕲艾叶品质的因素。以期探讨出某些环境因子等条件与蕲艾叶品质的相关性,为蕲艾的栽培管理提供相关指导信息。对蕲艾生长地点的海拔高度、光照情况、土壤水肥状况等环境条件进行实地的考察记录,采用国家行业标准分别测定土壤水分、pH值及有机质的含量。结果表明,蕲艾多生长在低海拔、光照良好、酸性或偏酸性的土壤,对土壤肥力、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时植株长势较好。对不同生长环境蕲艾叶样品中挥发油、总黄酮、鞣质的含量及出绒率进行了测定。结合前面环境因子数据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和pH值、日照长短、海拔高度及施化肥与否对蕲艾叶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施用化肥(含N、P、K)和栽培于光照、土壤水分不充足的环境中的蕲艾样品,分别与不施用化肥和栽培于光照、土壤水分较充足环境中的样品相比,虽然前者均能提高蕲艾叶中挥发油含量,但却均显著降低总黄酮、鞣质的含量,并往往明显降低出绒率(土壤水分不充足除外);蕲艾叶鞣质和总黄酮的含量在酸性范围内随着土壤pH的升高而增加。研究建立了不同环境所产蕲艾叶的HPLC指纹图谱,确立了峰面积较大,且稳定的主要共有峰15个,指认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棕失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共8个活性成分。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环境下蕲艾叶样品的HPLC谱图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和栽培于日照及土壤水分不充足的环境中的蕲艾叶样品的色谱峰总峰面积分别显著低于不施用化肥和栽培于日照、土壤水分较充足环境中的蕲艾叶样品,且五种有机酸的色谱峰的总峰面积也均低于后者。故进一步说明,施用化肥和栽培于日照及土壤水分不充足的环境会从整体上显著降低蕲艾叶的品质。研究建立了蕲艾叶中7种活性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对21批不同环境的蕲艾叶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也表明,施化肥、较低的土壤水分含量、较短的日照时数不利于蕲艾叶7种活性成分及5种有机酸的积累。此外,通过对7种活性成分含量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可知蕲艾叶中隐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与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棕失车菊素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对不同干燥方式及采收茬次蕲艾叶样品中挥发油、总黄酮、鞣质及7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比较了HPLC谱图。结果发现,阴干样品的有效物质挥发油、总黄酮、鞣质及有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晒干的样品,两类样品的HPLC色谱峰的总峰面积相比较也有类似的结果。6月初采集的第一茬蕲艾叶样品有效物质挥发油、总黄酮、鞣质及5种有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9月和12月采集的第二、三茬的样品。还对不同储藏期蕲艾叶样品中有效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蕲艾叶经储藏四年后,挥发油、总黄酮和鞣质的含量均大幅度降低,说明蕲艾叶采集后随时间的推移,药用品质会显著降低。本研究基于实地环境考察及土壤水分、pH值和有机质的测定,活性成分含量测定及HPLC指纹图谱分析,探讨了影响蕲艾叶品质的环境因素,为蕲艾叶选择适当的栽培环境提供了相关实验依据。此外还探讨了不同干燥方式、采收茬次、储藏期对蕲艾叶品质的影响,为蕲艾叶原料的干燥加工和利用提供了合理的技术要求。至于蕲艾叶久储后药用品质显著降低,但作为灸用材料而言,其挥发油的减少,降低了其艾绒的燥性,增加了燃烧的平稳性,用作艾灸更为合适。